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东、西、北三面环绕着雪山,山高谷深,山峦起伏,地势险峻,森林广布;又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此通道北进,带来充沛的降水和热量,形成了丰富的原始森林。
林下植被茂密,为孟加拉虎、云豹、大灵猫、豹猫、马来熊、黑熊、豺等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地;大鵟、喜山兀鹫与孔雀雉经常在这里觅食。
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一种长“犄角”的鸟。大家知道,牛羊都长有犄角,羚羊与鹿也长有犄角,很少听到鸟的头上还能长出“犄角”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麓这种有“犄角”的鸟,名叫灰腹角雉,数量极其稀少。
01灰腹角雉现身墨脱,107年才找到1只,专家甚至认为它早已灭亡
据《四川动物》报道,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墨脱县背崩乡,有人路过时发现1只奇怪的鸟,它走到路中央,东张西望,可能在觅食,见到人来,急忙躲进旁边的灌木丛里。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这只鸟原来是灰腹角雉,属于藏南亚种,看模样是只成年雄鸟。
这是建国以来,在中国首次发现野生灰腹角雉藏南亚种,也说明了在我国境内灰腹角雉藏南亚种并没有像别人谣传的那样已经灭亡了,应该在背崩乡至少栖息着灰腹角雉的一个种群,说不准还有几个种群。
1914年,英国鸟类学家在西藏达旺地区发现了灰腹角雉,而且还抓到1只,作为标本,并将它命名为灰腹角雉藏南亚种。此后的107年里,它似乎销声匿迹了,没有人发现它,也没有人拍摄到它的相片,无任何确切的观察记录,甚至连国外的专家都认为它已经灭亡了。
直到2021年,它又无缘无故出现了,这可乐坏了动物学家,终于可以证明了该物种仍存活在西藏东南部的自然生境中。
02喉部长肉裙,像“寿”字,头上隐藏着一对肉质犄角,发情时长达10厘米
灰腹角雉,别名寿鸡,又叫灰斑角雉,隶属鸡形目雉科角雉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很多人把它看成吉祥的象征。
它的兄弟红腹角雉,大家都知道,没啥稀奇的;但是,灰腹角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角雉,在野外十分罕见。
雄鸟的体型比家鸡大,体长65-70厘米,尾长18-22厘米,体重3.2-3.8斤之间;雌鸟体小,雌性体长53-58厘米,尾长17厘米左右,体重2-3斤。
雄鸟外表十分华丽,头顶有长长的冠羽,前额、头顶、耳羽、颈侧连接有带状黑色斑块,脖颈羽毛呈深橙红色,橙红色颈及眉线与黑色头部形成很明显反差。
脸裸出部呈金黄色,背上羽毛有咖啡色圈斑间套白色小圆斑,各羽端散布着大小不一的卵圆形的斑或黄斑,每一个圆斑还镶着宽宽的黑边;腹羽均为鳞斑状的烟灰色,与红腹角雉有明显区别。
最为奇特的是,它的冠羽下隐藏着一对翠蓝色的肉质犄角,这对犄角平时看起来很短小,被冠羽掩盖着。一旦发情,犄角就会充血膨胀,向上直竖,长达10厘米,微微地颤抖着,就好像在闪着翠蓝色的光芒。这在鸟类中,极为罕见。
喉部还长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肉裙,平时能够缩聚起来,一点儿也不显眼,发情的时候,肉裙会突然充血膨胀,在胸前展开。肉裙颜色鲜红,带有蓝色条纹和斑点,看上去很像在大红纸上写着繁体的“寿”字。
03十分机警,善奔走很少飞行,叫声“哇哇”似小孩啼哭
灰腹角雉藏南亚种只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国内主要分布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国外则分布于不丹东部、缅甸及印度阿萨姆。
它们栖息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温暖潮湿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原始林,在冬季则下到600-1500米的低山地带越冬。
经常在植被茂盛的山谷地带、山坡上的杜鹃林及灌丛中觅食,一般单独觅食或成对活动,冬季则集成2-5只的小群活动,也有10只聚集一起,不过很少见。夜晚则栖息于树上,清早则滑翔下地活动。
它们生性十分机警,也善奔走,一般很少飞行。受惊后就快速奔跑,躲进密林和灌丛中。只有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它才会张开翅膀飞行,但飞行的距离也就三四米远,每次飞行不远立即又落下。
雄鸟的叫声很响亮,而且还很具挑战性,炫耀时会发出“gock……gock……”的叫声,很像双角犀鸟在叫;雌鸟的叫声却很低调,发出“哇哇”声,好似小孩在啼哭。
基本上在林下地面觅食,有时也飞到树上找虫子。灰腹角雉不挑食,经常以嫩叶、浆果、草籽为食;偶尔也打打牙祭,找一些昆虫、小蛙来改善伙食。
04雄鸟跳到雌鸟背上,用嘴衔住雌鸟的羽毛,踏背进行交配
不像别的野鸡,灰腹角雉不会在地面筑巢,它们把巢穴建在树上、树桩或者灌丛上。巢相当粗糙,还十分笨重,先用树枝搭个架,然后在上面稀稀疏疏铺一些草,将就着用几个月。
雄鸟发情时的表演很有趣,首先昂首阔步,面对雌鸟蹲伏,头颈一上一下地点动,犄角突然竖立,肉裙展开,并朝着雌鸟快速抖动双翅,展开尾巴像一把小扇子。
到达高潮的时候,全身几乎僵直,翅膀夹紧,痴立数秒不动,并发出一种长长的“嘘”声。然后犄角开始萎缩,头慢慢将肉裙收至项下,犄角也慢慢缩回。
此时的雌鸟不停地来回走动,待雄鸟到了发情高潮时,它才来到雄鸟身边。于是雄鸟立刻跳到雌鸟背上,用嘴衔住雌鸟羽毛,踏背进行交配。
灰腹角雉的繁殖期一般为4-6月,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的颜色为灰黄色,被有少许褐色斑点,孵化28天左右,小鸡就出世了。
05全球最濒危的物种,仅有2500只,藏南亚种不足500只
灰腹角雉是角雉属里最濒危的物种,目前灰腹角雉的2个亚种在野外数量都非常稀少,整体生存现状并不乐观,藏南亚种更加稀少。
根据IUCN统计,灰腹角雉的野外种群数量为2500只左右,其中,藏南亚种不足500只。灰腹角雉之所以濒危,有其自身的生态因素,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栖息地受人为影响,而遭遇灭顶之灾。
其一,栖息地逐渐丧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灰腹角雉的栖息地遭受到了破坏,它们的栖息空间也大幅度缩小,导致灰腹角雉所处的高海拔栖息地并不连贯,这种割裂对物种种群分化产生一定影响。
其二,当地村民放火烧山,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灰腹角雉栖息地的自然环境,且当地村民有狩猎和伐木的传统,从而影响灰腹角雉的生存。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新发现、中国动物志、四川动物、动物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