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传媒网17日讯(郭宪勇 马淑芬)清澈的河道,青黄的稻田,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岸边垂钓或跑步锻炼,组成了一幅和谐秀美的农家风景图。这是宝清县夹信子镇推行“河长制”,让生态美景回归的一个缩影。而河长制带来的不仅仅是河水的清澈、干净,还有无限的生机。
守好“责任田” 化解河湖末梢难题
一大早,任重晨打开手机软件,刷脸签到、设定路线。作为夹信子镇二道村的村级河长,他又开始了巡河,“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守好家门口的河,这是咱分内的事。”
任重晨沿着蜿蜒的挠力河前行,他仔细扫视四周:“巡河要眼疾手快,水里、岸边、排水口,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
村级河长干什么?2020年11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任重晨有了“河长”新身份。他坦言:“既然当上河长,就要守好‘责任田’。”任重晨不仅定期巡河,还组织村民成立了保洁队,与养殖户谋划转型,“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几年下来,挠力河变清变美了。”
村级河长上岗,发挥积极作用。“乡村河道就像是‘毛细血管’,点多面广。过去因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河流存在水体萎缩、水质退化等问题。村级河长巡河护河,有效解决了河湖治理的末梢难题。”夹信子镇镇长胡锋说。
目前夹信子镇有镇级河长5名,村级河长14名,村级义务巡查员33名,保洁员87名,四级网格形成治理合力,整治河道、绿化环境,一系列举措让宝石河、挠力河重焕生机。
“千里眼”“网格化” 推动治河向“智”河转变
青山碧水间,宝石河蜿蜒流淌。夹信子镇勇进村的村级河长林海飞手持遥控器,操作无人机稳稳升空,从几米高的地方俯瞰,河面一览无余。
无人机巡查,让林海飞有了“千里眼”,他感叹:“高清镜头扫描,画面清晰地显示在遥控器屏幕上。躲在旮旯里的枯叶、生活垃圾都逃不掉电子眼的监控。以前来回巡河一趟要一个小时,如今无人机二十来分钟就能搞定,画面还能反复回看。”
一张网,从河里延伸到岸上。治水不单靠政府,还需全民行动起来。该镇畅通投诉渠道,每条河设立河长制公示牌。在全镇营造浓厚的护河、爱河氛围,广泛宣传发动,走进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保护母亲河”活动。聘请老党员、村民代表、企业家代表担任监督员,全程参与“河长制”工作。
“请各位村级河长抓紧完成本周巡河任务。”在夹信子镇河长制的微信群里,镇河长办工作人员及时提醒,“巡河情况录入后台,上级河长可及时监督履职情况。”据了解,目前夹信子镇初步建成“无人机+网格化”河湖监督检查系统,各村积极建设“河长+”体系,打造“天、空、地、人”立体化监管网络,建设“智慧河长”。
治水治岸村庄美 乡村振兴“活水”来
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村级河长将巡河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挠力河绕村流,垂柳依依、河水盈盈,把团结村装扮得格外美丽。变化来之不易。过去,挠力河水环境差,村民怨声载道。村巡河员马学武回忆,“生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河道淤积严重,都是‘老大难’的问题。”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团结村统筹推进治河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污水、清垃圾、修河道,从治水到治岸,一系列硬举措推出。村里的农户完成厕所改造,河道进行清淤拓宽,8名保洁员定期清扫,从根子上解决水环境问题。
水清景美,促进兴业富民。挠力河是风景线,更是经济线。依托挠力河优秀传统文化,团结村建设鲜食玉米冷冻库项目。投产至今,已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带动村民劳务增收1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万元,连续三年带动全县946户脱贫户稳定增收,为200多个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4000多元。
“乡村河流承载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作为河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村级河长应继续履职尽责,发挥沟通上下级、联通上下游的作用,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将河湖治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夹信子镇政府镇长胡锋说。
编辑:李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