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贵阳中铁生态城双龙镇的一家私人瓷器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在一些参观者的印象里,博物馆中的展品非常精美,其中不乏珍品。为此,记者特地来到这家“泓银艺瓷博物馆”一探究竟。
数百藏品浓缩丰厚文化
在双龙镇安静的街巷一隅,一座仿古建筑雅致的木雕门头很引人注目,上面的木刻篆书“泓银艺瓷博物馆”以及门边的木刻对联“艺瓷如璧彩色青花,泓银入怀民间慧泽”,显示出馆主对传统艺术的钟爱,也表达出主人将收藏的瓷器回馈于民间的初心。馆长张芹带着记者参观了她收藏了10年的瓷器。
博物馆面积5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展区,展示了400余件清朝时期到民国初年的彩瓷。“这是清代咸丰末年浅绛彩第一大家程门的作品,这种工艺早已失传,如今浅绛彩瓷器已经难觅踪影。”张芹指着一个浅绛彩兽耳统瓶说。
一尊花鸟帽筒,上面的花鸟图案栩栩如生,画工明丽淡雅,构图优美。“这是光绪初年浅绛彩绘名家金品卿的作品,他是景德镇文人派画瓷先驱之一,擅长浅绛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张芹说。
在1个多小时的参观中,张芹向参观者一一讲解了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帽筒、瓷板、茶具、文房四宝、碑帖、麻将等藏品,以及与这些瓷器相关的背景、文化和民俗对陶瓷工艺的影响。专业的讲述,让参观者不仅了解到瓷器的特点与工艺等知识,也增长不少历史知识,不禁感叹,一尊尊瓷器上浓缩的都是深邃丰厚的传统文化。
一次偶然与瓷器结缘
张芹说,她的古瓷器收藏起步较晚。“10年前,我跟爱好瓷器的朋友去拜访一位古瓷器收藏家,看到满屋美仑美奂的各种瓷器,再听了收藏家的介绍,我感到了这些古瓷器所具有的巨大魅力。”那次以后,张芹喜欢上了古瓷器,沉迷其中。
张芹收藏的瓷器多来自于清朝到民国初年,“这一时期的瓷器技术高超,制作成就不凡,我特别喜欢它们的精致华美。”于是,在工作之余,张芹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古瓷器和淘宝中。
“古董收藏需要一双慧眼,刚开始肯定是真伪难辨,也曾买到过一些赝品。后来经常请教专家、向同好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慢慢具备了对古瓷器的鉴赏力。”张芹说,每当淘到中意的高品质瓷器,那种好心情往往能持续数月。每次买到新品,也总会与同好相约欣赏,大家各抒己见,其乐融融。现在瓷器收藏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大,乐趣也越来越多。
“有时面对同一件爱物,几位同好之间也会竞价购买,成功收入囊中的买家,其余的同好会予以祝贺,使竞买成了一种乐趣。同好之间也能相互理解,在收藏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谦让。”张芹说,一次,她通过一收藏平台发现一件民国初期制造的墨彩瓷瓶,她欣喜若狂,立刻买了下来。一位朋友看到此瓶后也爱不释手,特别是看到瓶底“祖国瓷厂”的落款后,更是恋恋不舍。他告诉张芹,自己家的祖上与此瓶的瓷厂有特别的渊源,再三请求张芹将这件瓷瓶让出。虽然张芹万分不舍,但看到朋友的企盼,便忍痛割爱。“也有同好将他们先购得的爱物出让于我。相互的理解礼让,更增进了大家的友谊。”张芹说。
自从爱上古瓷器收藏以来,张芹将她所有的收入都陆续投入其中。这些艺术品,每一件都饱含着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受张芹的影响,她的家人和一些朋友也加入到收藏的行列中。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瓷器收藏让我获得了很多,除了学到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让我的心态与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张芹说,在工作之外、茶余饭后,面对这些精美的瓷器,仿若面对的是穿越几百年的时光。与一件件瓷器打交道,就如同在阅读一部历史书,从瓷器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触摸它们时,细细品味它们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釉色之美和古朴之美,心会变得很宁静,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满足。“而在研究、发现这些器物的过程中,有时还能感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帮助我调节自己的心态。这些年,我感到烦恼也减少了。”张芹说。
正因为自己从收藏中获得太多,张芹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藏品之美,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张芹决定开设这个艺瓷博物馆。自今年国庆节正式开馆以来,已吸引万余游客参观。
不仅博物馆免费开放,张芹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每天接待一批批的参观者,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张芹总是乐在其中。
“看这些精美的瓷器,听张馆长的讲解,不仅赏心悦目,还增长了知识,为祖国有这么璀璨的文化感到自豪!”来自贵阳白云区的游客胡女士说。“没想到在贵州还有这么有品质的私人博物馆,张馆长以一己之力弘扬传统文化,了不起!”北京游客黄先生说。(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赵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