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匠心打造的传世经典豪宅,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主人为何不惜耗资上亿元,历时14年为自己修建一座祠堂?潮玩潮安,我是,今天带大家到潮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祠第建筑、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从熙公祠一探究竟。
要说从熙公祠,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人,他叫陈旭年。
陈旭年又名陈毓宜、陈从熙,清道光七年(1827年)生于潮安区彩塘镇梅林湖畔的金砂村,幼年丧父,因其叔陈源慎无子而过继,早年以挑担下乡卖油为生。17岁时,身无分文的陈旭年偷偷钻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马来西亚柔佛州,先是以劳工度日,再以贩布为业,后因开采锡矿致富而结识柔佛贵族阿武峇卡,并与其结拜为兄弟。后来陈旭年又与阿武峇卡的表妹结婚,被潮人称为“番驸马”。
1864年,阿武峇卡继任柔佛苏丹,封陈旭年为“甲必丹”(Kapitan,原意为“首领、船长、队长”,华人俗称“甲大”),又授予“资政”头衔,并把境内的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时年39岁的陈旭年一跃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
所谓“港主”,就是指某位华侨在某一条河的支流与另一条河的支流之间的大片土地上,开垦种植胡椒和甘蜜。港主同时还拥有铸钱、印钞、开矿、砍伐树木、买卖烟酒、开设赌场等诸多特权,加上有苏丹做后台,陈旭年已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实业家,富甲一方。到了1870年,陈旭年被授为“柔佛侨长”,成为担任侨长职位的唯一华人,其地位之显赫达到了极点。在柔佛州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一条被命名为“陈旭年街”的街道。
从清同治九年(1870年)开始,陈旭年花费巨资在老家潮安金砂的斜角头兴建“从熙公祠”。
这座潮州最具代表性的府第式祠堂位置很偏,地处彩塘镇金砂村斜角头的一片民宅之中。村道很窄,仅容得下一辆车通行。好在来潮州旅行的游客大都到牌坊街去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
从熙公祠属于潮汕特色的“驷马拖车”建筑样式,坐西向东,正中座为从熙公祠,在祠堂南北配有龙虎门,两边设有火巷和走廊。从空中俯瞰,整座建筑为二进四厅的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回廊,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屋顶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祠第本身并不大,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然而集石刻、木雕、嵌瓷、壁画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绝对配得上精美绝伦这四个字。
土豪的世界也许我们真的搞不懂。为了眼前这座祠堂,陈旭年居然用了14年,不惜耗掉26万两白银来建造它。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之后,银价猛涨,到了咸丰同治年间,1两白银已从140元涨到约合360元左右。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折算下来,陈旭年为了建造这座从熙公祠花了整整一个亿。
穿过“资政第”门楼,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熙公祠最具代表性的石门楼石雕群——潮汕地处沿海,常有台风侵袭,因此这里的传统建筑门厅多采用具有防潮、防风、防腐蚀的石结构。
祠堂门厅前面是一对用圆雕手法雕刻的青色卷毛石狮。雄狮戏球,雌狮抚子,两狮相视,通体灵性。
两根精致的柿花鸡心线四棱檐柱横梁上悬有一对玲珑剔透的倒挂石花篮——这对镂空雕刻的石花篮里雕有玉兰花和牡丹花等,寓意玉堂富贵;花篮四边是接连不断的拐子龙,表示一脉相承,子孙昌盛。
双面镂空的门楼屋架上方的石牌匾上,是“从熙公祠”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石桁上用潮汕特色的镂通雕的方法镂刻着各式各样的山水树木、楼台亭榭、才子佳人、花鸟虫鱼等图案。
在大门左右两侧是高1.2米,宽0.8米的通雕石屏,尤其是镶嵌于门楼肚四面的“士农工商”、“鱼樵耕读”、“百鸟朝凤”和“花鸟鱼虫”四幅石雕,采用空雕、通雕、镂雕等雕刻手法,将人物、花鸟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一幅“渔樵耕读” 图,雕刻了25个神情各异的人物,骑着水牛的牧童,赶着水牛的老人,站在桥上扛着锄头的农夫,在水中撒网捕鱼的渔民,还有两个孩童怀里抱着鲤鱼不肯放手。他们或穿插于亭台楼阁之上,或出没于山林曲径之中,或抛网捕鱼,或牧牛而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特别是渔夫手中的那张镂空雕刻而成的渔网,网眼疏密有致,其雕刻难度极大。
再看“士农工商”中牧童手里那根镂空的石牛绳更是让人叫绝。石牛绳只有10来厘米长,细如火柴,绳纹清晰,弯曲自如——要知道,这可是用石头雕出来的。由于石材性脆,不像木材一样具有韧性,像牧童手中这么细的牵牛绳,一不小心就弄断了,又得从头开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条石牛绳,气死三个打石匠”,相传当年为了这条石牛绳,可难倒了不少石匠。陈旭年四处寻找能工巧匠,用了三年时间才把这根小小的石牛绳给雕出来。在建造这座豪宅的14年中,有10年时间是花在石刻木雕的精雕细琢上的。
石柱础、石柱身、石梁枋、石瓜柱、石穿枋、石斗拱、石柁墩、石雀替……,一层层雕刻精致的石构架,犹如一件件石雕艺术珍品,将门厅变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走进祠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凸现在天井中间的正堂和拜亭。从熙公祠的正堂采用六柱落地、十五桁式,中槽为“三载五木爪,五脏内十块花坯”抬梁式梁架,梁载彩绘全部采用五彩和红、黑漆画描金漆画,载下镶嵌着琳琅满目的金漆木雕。
拜亭采用内外四柱、八柱落地,九桁式双狮双凤驮斗的建筑风格,屋架、梁枋、柱头、抱厦上的金漆木雕和石刻装饰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其构件之多,雕饰之丰富,装潢之瑰丽实属罕见,不仅充满了潮州地域特色,也使整座宅子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石柁墩骑在梁枋上,雕刻有螃蟹鱼虾,鳞片虾须清晰可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石斗拱上面的雕饰多为雕卷草龙图案,龙纹灵巧。
层层重叠的斗拱,造型别致,极富东方神韵。
在柱梁交接处的雀替,是龙头鱼身的鳌鱼和山羊等祥瑞动物雕刻。匠人采用镂通雕的方法,表现出鳌鱼卷浪,海出蛟龙,争作上游的场面;而羊则是家畜的代表,象征着五谷丰登。
尽管陈旭年也是见过世面的南洋富商,但在这座古宅里,却看不到一点当时流行的中西结合的建筑式样,而是竭尽全力地把中华传统建筑工艺推向了极致。
也许这与陈旭年自小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和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情结有关。据从熙公祠守门人介绍,陈旭年与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李鸿章有过往来,曾出巨资捐助当时北洋水师的建设。慈禧太后因而赐他二品顶戴,并在他的家乡为他建“急公好义”牌坊。
然而陈旭年所处的时代,西方列强大肆入侵中国。1840年6月,英军入侵广东,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而结束;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俄美强迫清廷在天津分别签订不平等条约;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后是屈辱的《马关条约》。怎奈此时的清廷早已是千疮百孔,无力回天。
“砂陇祠堂,下美沈厝”,从熙公祠集清末潮式石雕、木雕、灰塑、嵌瓷、金漆画、彩绘之大成,代表了当时整个潮汕石雕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潮州是陈旭年梦魂萦绕的故乡。富甲一方的陈旭年,不惜耗费巨资,不计成本,不限时日,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和梦想倾注在了这座从熙公祠里。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选择了叶落归根,回到这里颐养晚年,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幢传世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