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真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而且文物古迹众多,民间艺术荟萃,潮语、潮剧、英歌舞 、迎老爷 、三山国王 、潮州音乐、潮汕祠堂、潮汕民居、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戏 、潮绣、潮汕善堂……构成了完整的潮州文化。
潮州不是一座经济强市,但是它文化之厚重在二三线城市却少有对手,仅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多达17项,我们在潮州自驾的时候,时不时便能看到立在路边的各种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指示牌,遇上方便停车的,我们便会下去详细了解一番,比如大吴村的泥塑便是我们了解的多个非遗之一。
有潮州的朋友告诉我,潮州以前流行一句俗话叫作“银湖小姐,大吴翁仔”,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前一句话是形容潮安银湖的女孩美丽大方、容貌俊俏,后一句则是赞美潮安浮洋镇大吴村玩泥巴的土翁仔手艺精巧,美妙绝伦。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对于大吴泥塑是这样介绍的: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的大吴村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为“三大泥塑之乡”,浮洋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距今已七百七十多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是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了以吴潘强为代表的上百名泥塑艺人。
在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有一家大吴泥塑博物馆,我们按指示牌到来之后,非遗传承人、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大吴泥塑博物馆馆长潘幼芬亲切的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大吴泥塑之所以叫大吴泥塑,一是所在的村子叫大吴村,二是会制作大吴泥塑的匠人全都姓吴,而且传男不传女,她是全村唯一一个不姓吴的泥塑传承人,是嫁与他先生(泥塑传承人吴克煌)之后学习的。
潘馆长说,大吴泥塑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流程,制作时以雕、塑、捏、贴、刻、印、彩为主要技术手段,其中贴、印、彩等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突出的地方艺术特色,显示出与其他民间泥塑和雕塑的区别。
大吴泥塑与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齐名,在国内泥塑界享有极高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创造了贴塑这门独特技艺,唯大吴泥塑所独有,贴塑它浓缩了大吴泥塑的精华,比如说要塑戏剧人物,就要先塑制主身姿态,然后再单独塑其衣袍、帽子、头像、手掌,将其贴在主身之上,如此一来,看上去更加立体生动,更具观赏性。
关于大吴泥塑的取材,潘馆长说主要取自于潮剧情节、民间传说等,有的也直接来自日常生活,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个大类,一是真人肖像类,二是戏曲人物,三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等,四是儿童玩具,也可以称之为杂锦,如动物、鲤鱼童等,另外就是佛、神像类的,有的还与潮州其它民间工艺相结合。
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有些泥塑可以用与时俱进来形容,比如身着白衣的医生,戴着口罩的护士,手拿测温枪的工作人员,这不正是这两年十分常见的情形吗?正如潘馆长说,只有与时俱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创作题材。
漫步在博物馆中,仿佛置身于泥塑的海洋,放眼望去,全都是泥塑,其中最多的当属戏剧中的人物造型,有的是两三个人物,有的则是一大群人物。潘馆长说,人多的称“大斧批”,一两个人物的则分为“文身”和“武景”,即文人或武将中的老中青男女,包括生旦净末丑。这些泥塑产品,一是供人家厅堂或神像前陈设,称为“翁仔屏”;二则供社团元宵游灯之用,称为花灯。
在博物馆的中心区域,有一个泥塑体验区,如果感兴趣,可以亲自着手体验一番,如此有趣的环节,渝帆自然不会错过,于是按照潘老师的指示,学做了一件泥塑的配件,虽然略显笨手笨脚,但这种参与的乐趣却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