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已经成为许多人购物、出行前的标配,但近段时间,各种“种草”频频翻车,更有不少“种草”打着分享生活的名义暗做推广,消费者们叫苦不迭。(中新网11.10)
很多人在消费前会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产品的推荐,或者会通过关注的美食、旅游、美妆等垂直领域的博主推荐,对某些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也就是所谓的“种草”。
但是,这样的“种草”,在许多别有用心之人的推动之下,早就偏离了分享生活的初衷,变成了商家宣传自家景点,推销商品的“暗广”。
“种草”某某景点,驱车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去前去打卡,最后却发现所谓的美景只是滤镜的加持;“种草”某某护肤品,花重金购买后期待自己能变美,结果却收获了皮肤过敏甚至烂脸……“种草”变“踩雷”,花钱却遭罪的经历屡见不鲜。
这些名义上是真实体验的分享,实际上则为商家提供有偿推广服务的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诱导,甚至会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且因为其隐蔽性更强,比起普通的虚假广告危害性可能还会更大。
相关部门应当将这些“种草”的暗广纳入监管范围,根据《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如果博主“种草”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博主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希望在正确的充足的监管之下“种草”可以回归它的本质,让消费者真的可以通过这些分享买到便宜好用的商品,吃到好吃的美食,看到好看的美景。
希望各位读者记得理性“种草”。
作者:孔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