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三兄弟数十载匠心造屋,构建罕见的隔溪相望院落群
陈能雄/文
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桥东村傍山依水,些许有水乡情调。最具人文气息的是隔溪对望的清代胡氏院落群,从院落的主要建造者——人称“下东溪三伟”的胡氏三兄弟,各自名字中蕴含“东”与“西”的意思,似乎已隐含着院落对望而立、风格各异的建筑特点。这是一个以造屋为荣的家族,把造屋当作重要家史去记录。从中可以感知当年胡氏精益求精的建造追求,也可以读出院落能完好保存至今的文化心态。
闻鸡孵蛋卜吉地
雪溪乡桥西村、桥东村一衣带水,村前溪流上游的东溪融汇四溪之水,奔流而来,故而古时雪溪一带称为“下东溪”。溪分两岸,西边的桥西村原名西岸,东边的桥东村原名东岸,胡氏是两村的大姓。明朝时期,胡姓先祖胡道严由庆元官塘迁入泰顺后圳(今雪溪乡后圳),但后圳地方狭窄,发展空间不大。
到清雍正年间,邑庠生胡珪为子孙燕翼贻谋之计,走出后圳,到樟峰境樟大坪(今雪溪乡桥西村一带)寻找吉地。此地因后山樟树苍茂而得名“樟大坪”,至今在胡氏宗祠左畔、樟大坪宫前还有一棵四百多年、粗可合抱的古樟,尽管树皮皴裂,上端有些老枝已然干枯,但它撑起的枝叶仍默默荫庇着宗祠。
村民说,胡氏祖居的旧址在王九公庙左畔的空地上,当地人称为“众厅”。如今看到的王九宫庙周边是平坦的空地,但据说原有一条山脉延伸至此,山脉的头部就坐落着王九宫庙。
胡氏迁居樟大坪后,逐渐兴盛起来。到清朝中后期胡庚伟、胡辛伟、胡东伟这一代时,家业愈发兴隆,远近乡民提起他们都说“下东溪有三个伟”。胡庚伟与胡辛伟是亲兄弟,胡东伟是堂弟。他们发家致富后,都向往功名,援例成为贡生。三人起造朝向不同、风格各异的大院,如今桥西村、桥东村的古建筑遗存大致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十春秋筑合院
胡氏大院又称“石门楼”,外面的石门楼设在大院左前方,开门即见笔架山。从门楼进去往左行,穿过前堂,踏上光洁平整的石甬道,两旁是两个对称的小三合院。夹护甬道的两面猫拱背式山墙如山峰起伏,一眼望去,瓦檐连绵重叠,蔚为大观。从下堂甬道步上十二级台阶,抬头看到双落翼式歇山屋面的门楼高耸而起,上书匾额“日拥祥云”,边上灰塑着奇花瑞树。
下堂左右两个对称的三合院,拱护着后堂
走入后堂庭院,地上用大块溪石铺砌而成,这里常举办家族聚宴。后堂给人印象较深的是格窗绦环板的浮雕,有奔马瑞鹿、凤凰麒麟、花鸟草虫、柳岸清溪、桥梁亭台等图案,漫步其间,如行画廊。
▲格窗上的浮雕
凤凰垅厝内景
相比石门楼,凤垅厝小巧许多,但梁柱构件雕工精致,雀替雕着花瓶、瑞草等。比之胡氏大院格窗绦环板雕刻花鸟草虫不同的是,凤垅厝的绦环板主要是雕刻古代神话人物及先贤故事,以此教化子弟。一楼和二楼的格窗都拼着“双喜”,与“凤垅厝”的喜瑞之名相得益彰。
从石门楼到凤垅厝,从弱冠到花甲之年,胡东伟用了四十多个春秋去打造。同时期的泰顺学者林鹗通过贡生林凤翔的关系结识胡东伟,在听闻他奋发创业、建造华屋的事迹后,相见恨晚,钦佩之心油然而生。当胡东伟六十大寿时,林鹗欣然撰写寿序庆贺。胡东伟在下东溪、三魁等地威望较高,咸丰年间,三魁薛氏动工重建薛宅桥屡遭阻挠,专程请胡东伟过去调解纠纷。
书斋三代宾主谊
住则华屋,出则锦衣,是人们向往的物质生活,胡东伟对子弟们却有更高的精神期望。同治甲戌年(1874),他又在凤垅厝后面的山坡另外建造了一座书斋。林鹗评胡东伟:“拓堂构,高闬闳,书仓粟廪毕备,以读以耕。”真是富而知礼,耕读传家。
胡东伟与大安岁贡生林文思是知心好友,东伟爱其才华,聘为西宾,教导儿子胡一琳、胡一琛、胡一瑄、胡一琨、胡一璠、胡一玙等读书。林文思把书斋当做第二个家,直到两鬓斑白之时仍在这里殷殷教学。
胡一琨兄弟对老师林文思恭敬有加,放学回到大院总不忘为老师张罗一些美食鲜鱼。第二天上学时,他们手中除了书本外,还提着饭盂酒榼,欢欢喜喜地带去孝敬老师。这份师生缘结成了两家世代通好的情谊。后来,胡一璠、胡一玙还随从林文思的儿子、邑增生林瀛清游学。
林文思的孙子林大璋是清末民初泰顺名儒,著有《特夫诗集》,他十四岁时追随爷爷到胡氏书斋,与胡一琨等人同堂读书,互勉互励。林大璋文思敏捷,每作诗文,胡一琨等人必会拿来互相传观。光绪二十六年(1900),胡一玙五十大寿,林大璋追忆往事,写了一篇深情厚谊的寿序,他在序文中写道:“追念先大父(林文思)与君先赠公(胡东伟)宾主之欢合,及君兄弟师友之游处,历历如昨日。”
胡一琳、胡一璠都先后成为邑庠生,胡一琛、胡一瑄、胡一玙则援例入国子监。兄弟几人以胡一琨学业最为优异,光绪十五年(1889),经浙江学政潘衍桐验试,他充为恩贡生,光绪十九年(1893)加同知衔直隶州州判。第二年遇慈禧万寿庆典,以覃恩封赠两代,他的祖父胡朝柱、父亲胡东伟貤赠为奉直大夫。邻近文友钦羡不已,雅阳贡生欧光銑题赠给胡一琨匾额:“东流砥柱”,称赞他是下东溪的台柱子。此时距胡东伟离世已经过去十年,尽管他无法分享这份迟到的荣光,但他生前兴办的书斋还在潜移默化地惠泽后人。
双枝朝向双枝堂
胡东伟的名字中带有一个“东”字,东方五行属木,五常主仁,他字震仁,建造的大院是坐西朝东。或许是巧合,他的堂哥胡庚伟、胡辛伟名字正好相反,天干庚辛五行属金,位在西方。胡庚伟(1804-1883)字震西,其意正是从“庚”字而来。他建造的下垟厝坐南朝北,与胡氏大院朝向不同。胡辛伟(1812—1878)的旗杆底建在溪水对岸的桥东村,坐东朝西,朝向西面伟岸的高山,与胡氏大院正好隔溪对望。
胡庚伟用溪石垒砌后墙,以墙为山,石墙左右向前环抱门楼。木制门楼檐下的插拱层叠而上,甚是灵动。若是以门楼材质来命名大院,胡氏大院称石门楼,那么下垟厝也可叫“木门楼”。
下垟厝、胡氏小宗祠与胡氏大院、胡氏宗祠等建筑的朝向虽然不同,但构成了一片形态各异却又互相交融的古民居群。一条弯弯的石铺路将它们串联起来,路的一边是挺直的石墙,另一边却是略微倾斜的石墙,这是“石精”汤正现砌的墙,奇怪的是一百多年来坚固不倒。
徜徉于石路的游客想探望墙内的风光,而石墙也管不住院内花草的好奇心,丝瓜藤攀墙而过,悄悄探视墙外的风光,苍茂的樟树为路人撑出一把青伞。这些墙角院落的植物,为黑色的瓦檐点缀几缕别样的色彩,为坚硬的石墙增添几分生命的律动感。
矴步竹排古道风
以前,这里有专门撑竹排的艄公,附近村民乘坐竹排分文不收,只偶然收取一些外地商客的辛苦费。但艄公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总不能老是无偿付出吧?其实是有好心的大户支付他们“工资”,胡辛伟的孙子胡周宪捐出自己的田产,把每年的租谷补贴给艄公。
那时候,竹排凌波是溪山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胡氏大院前的朝山倒映于清澈的溪水中,艄公一撑竹竿,水光山色就荡漾开来。人们把这座山称为“排山”,因“排”与“肥”在泰顺方言中读音相同,后来山名又转化为“肥山”。
进入现代社会,路上车水马龙,矴步、竹排终究满足不了交通需求。1979年,人们在溪上架设一座石拱桥,主拱跨径60米,全长104米,气势恢宏,长虹凌虚,被誉为“浙江第一石拱桥”。此桥横空出世,改变两岸村民的出行路线,也改变了两岸的村名,原本的西岸改称“桥西村”,东岸改称“桥东村”。
当地村民如果要去福鼎桐山赶集,就要往古道的反方向走,经东溪、柳峰、雅阳等地,到达桐山,他们挑去土特产贩卖,换回鱼盐等水产。从这沿溪而走的古道,也可理解为何前人会把雪溪叫做“下东溪”了,因其溪流从东溪流注而下,因其脚步沿溪而下。
福寿双堂芝兰秀
门楼的内匾额写着“出门有功”四字,语出《周易》:“出门交有功”,意指出门与朋友交往,坚持正道,不牵涉私情,则做事能成功。在匾额上方有三个蓝底白字“道德藩”,也是警示子弟们踏出门楼时要端正品行,不逾道德藩篱。匾额边题着古诗:“松骨倚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暗飘香”,是主人以松梅坚韧高洁的品性来自励。
三座古居各有态
屋后更是别有天地,建有三个天井。中间天井面积较大,有圆形花坛、方形水池,天井的最里面留着空当,白天日辉照射进来,暖和明亮,就连后厅也是亮堂堂的,夜晚则可以坐在这里数星星、看月亮。新鲜的空气随风而入,穿过后厅两边小门,漂游于厅堂庭院之间,夏日住在这里清凉惬意。左右两个天井则是四围封闭,只留着头上一方“天窗”。天窗下的水池也是同样大小的方形水池,漂浮着碧青的大薸,头上的青天与檐下的碧池相映成趣。
结 语
在泰顺历史上,胡庚伟、胡辛伟、胡东伟等算不上文化名人,但由他们建造的大院像一部无形的书籍,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赏、解读。曾经听多位胡氏后人说:“胡氏大院是我们的骄傲。”泰顺很多家族都把造屋当作人生大事,却很少把这当作家史去详细记载。桥西村、桥东村有些大院的起造时间的记载却精确到了时辰,如胡东伟记载了建造胡氏大院下堂、前堂的竖柱吉日,胡周宪造屋记载了上梁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