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广州的博物馆却变危为机,逆势生长。图为游客正在参观南越王博物院。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每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
在南越王博物院的博物馆集章打卡点,成群手捧博物馆护照的文博爱好者们寻觅缺少的印章;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发现的展板前,参观者驻足细读。
博物馆外,广州解放北路(南越王博物馆)站的候车亭变身重量级文物展示区,成为“随行可见的微型博物馆”,结合NFT概念的数字文创“博物馆星球”刚刚上线,瞬间售罄。
新增6家博物馆、首批博物馆文旅如约专线开通、数字藏品供不应求……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广州的博物馆却变危为机,逆势生长。线下客流受阻,却进一步加速博物馆走出实体场馆、影响更多的人群,线上数字文创、虚拟技术的拓展延伸,成功激活文博经济新增长点。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场馆丰富、主题多元
4000余件历史文物和老物件、镇馆之宝“飞轮”路徽、粤汉铁路的界碑和股票……5月18日,在百年老站黄沙站原址上修建的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博物馆。
不久前,位于东园旧址上的团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地上地下约12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和展示空间,展示了党亲手缔造青年团、指导青年团创建的历程。
这不过是广州新增6家博物馆中的两家。另外新增的4家博物馆分别为广州华侨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花园酒店博物馆和花都赵氏天水堂博物馆,博物馆主题涉及红色资源、行业历史、名人生涯等多方面,其中既有国有博物馆,也有非国有博物馆,展现出广州博物馆群落的丰富与多元。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柯显东介绍,目前广州全市共有登记注册的博物馆7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二级11家,三级7家,预计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数量将达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广州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是被写入《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
近年来,广州博物馆整体发展水平稳步向前,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南汉二陵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岭南金融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等先后建成使用。
目前正在规划的还有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岭南中医药博物馆等场馆也在建设中。为了推动各区博物馆均衡发展,广州还在推进“一区一品”博物馆发展计划,建设地方文化气息浓厚的特色博物馆。
“在城市更新改造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也会依托有城市记忆、历史文化价值的旧街区、旧厂房、古村落、古驿道,设立特色博物馆。”柯显东表示,广州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学校,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厂史馆、校史馆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艺术、体育、文创、高新技术、数字等新业态博物馆。
跨界融合、文物“出走”
晨于广州博物馆登楼看羊城美景、夕至十三行博物馆听一曲吟唱海上丝绸之路的歌,广州首批3辆博物馆文旅如约专线串联起广州市内近20家博物馆,人们坐上博物馆专线公交,一天可览尽广州千年文明史。
不同的专线分别有不同的定位和特色。以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十三行博物馆为起止点的专线一主要展现广州千年历史文化脉络;从广州市起义纪念馆出发,途经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中山纪念堂及农讲所的专线二主要串联红色文化博物馆;专线三则串联起大学城南地铁站、陈列广州近代考古成果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及缅怀辛亥革命先驱的辛亥革命纪念馆。
车身及车内装饰有途经博物馆照片及简介,印制有特色藏品的纸片被悬挂在车把手上。每当车辆停靠对应的博物馆站点时,车内的语音播报便会向乘客介绍该博物馆的概况,如“广州博物馆到了,‘不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提供“沉浸式”的博物馆专线乘车体验。
在广州巴士集团方面看来,博物馆文旅如约专线是公交出行与文旅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将公交与历史文化旅游要素高度融合,为广州完善‘博物馆之城’服务体系助力。公交‘移动博物馆’既方便市民重温城市记忆,也便于来穗游客感受广州城市文化。”
公交与博物馆的跨界融合不止于此,除为串联博物馆打造节假日专属公交线,公交站也成为文博文化的宣传点,成为博物馆向更多群众展示传播文化的阵地。
“候车亭上的‘东汉青铜骑射俑’文物很活泼、逗趣。”在广州解放北路(南越王博物馆)站候乘的市民目光被候车亭内的背景板所吸引,“我天天在这里等车,发现文物被印在公交站亭的画板上,一时有种历史跟现代碰撞之感。”
“文帝行玺”金印、犀角形玉杯、凸瓣纹银盒……这些深藏于南越王博物院的重量级文物“移动”至大庭广众,走入大众视野。候车亭不再只是候车亭,而是成为了“随行可见的微型博物馆”。
数字赋能、激活文创
“哈喽,大家好!我系阿粤!走进广州,从街坊视角,看广州的力量与温情!”在“齐聚文博力量 共享美好旅程”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广州启动仪式现场,一位“数字讲解员”的加入,让现场平添了几分科技感。
新技术激活新增长点。数字科技让博物馆藏品再获新生,让更多社会公众亲近博物馆。
今年4月,广东省博协下发《关于国际博物馆日集中宣传数字文化产品的通知》,号召各一级博物馆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创新创作,发布数字藏品。
近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南越王博物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等单位陆续上线了21款数字藏品,合计发行数量约65000份。
其中,基于国家一级博物馆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唐水车窑双系壶的客家双系壶数字藏品在5月16日下午3时公开发售,16万人在线抢购。发售开始后,每份售价29.9元、限量8000件的数字藏品在数秒内即告售罄。
同样的“秒光”场景在2天后再次出现,南越王博物院联合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联合发行的数字文创产品“博物馆星球”两款,在5月18日上线瞬间,限量2000份被一抢而空。
数字藏品及数字文创的火爆,与其结合了当下热门的NFT概念密不可分。
数字藏品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数字文创则是在取得原藏品权属单位的授权许可后,在原藏品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创造的数字产品,是“原生数字艺术品”,它首先以数字形式诞生。
“两者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非同质化价值。”南越王博物院信息资料部主任李碧燕对两者的稀缺性进行解释,“无论是数字藏品还是数字文创,都要经博物馆官方背书才有利于市场认可,博物馆发行方限量发行,以保证数字产品市场的稀缺性。”
“博物馆星球”的设计也采取了体素建模还原博物馆建筑的技术,集结4家博物馆建筑外立面,进行三维设计,并利用动画特效、渲染动态演绎等技术手段进行二次创作。
星球为圆,建筑为方,来源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哲学思想的设计灵感,经过数字科技的重新演绎,赋予了传统文化内涵更具吸引力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