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关河水 千古豆沙情

旅游 昭通日报 2022-05-20 07:09

原标题:悠悠关河水 千古豆沙情

蝉声阵阵,山谷的风拂面而来,带着几分闷热,一行人带着些许谈古说今的兴奋,沿着青石板砌成的路面,顺势而上,领略千年五尺道的古今烟云。

秦开五尺道。这一条五尺道,从成都南下,经内江、宜宾、昭通再到曲靖,把古代的成都平原和八百里滇池连接成中国历史地图上的一条细线。这一条五尺道,从远古走来,连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一条路的开辟,往往会有文明的出现。因而,灿烂的朱提青铜文化应运而生。翻阅历史,制作精美的朱提、堂琅双鱼青铜洗享誉全国,映射着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交融的光辉。

豆沙关历史上又称石门关,是“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天险雄关,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滇文化融汇形成朱提文化的交汇点。

五尺道是连接中原和滇南的文化脐带,古道上深深的马蹄印,见证了秦汉的明月、唐宋的诗词、明清的风云,从历史的深处一直走到现在,装满了千年的故事,也承载着未来的美好。

站在豆沙关上,仰观俯视,历史的风云从心头滚过。2000多年来,石门关一直是中原入滇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缩影。

悬崖峭壁上的僰人悬棺,迎来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花开花落。关河北岸的峭壁上有唐袁滋题名摩崖石刻,虽已历经1200余年风霜,却依然字迹清晰,记载着“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袁滋摩崖石刻下,关河的水,流淌着不死的梦幻和永恒的追求。

豆沙关,在古时是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是中原与边疆的交通枢纽。沿五尺道的方向,如今,看到了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渝昆高速、内昆铁路、昆水公路古今五道并存的壮观景象。一代代昭通人,用毅力在大山中走出了一条亘古的痕迹。五道并存,是昭通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致富路、幸福路的延伸。白云苍狗,多少人和事从这里走过。多少人青春、悲欢、憧憬,都在这条道路上,走来又走远……

马蹄声声,在历史的天空中回响。顺着马蹄印,一步一步走向豆沙古镇。古镇小街两旁排列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连接古镇首尾,古镇民居看似先民的村寨,又仿佛有古道驿站的模样。豆沙古镇,正是用这样的古风、古韵表达着厚重历史与人文风情。

近年来,盐津县委、县政府为打响豆沙古镇“旅游牌”,让群众吃上“旅游饭”,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政府搭台、传媒唱戏、社会参与、打造品牌等方式,聘请专家学者、名人等举办各类宣传系列活动,不断扩大了豆沙古镇的名气和影响力。豆沙古镇内,客栈、餐馆、茶馆、酒坊等一应俱全,乌骨鸡、叶儿粑、手工粉条、豆豉、熏肉等特色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豆沙古镇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成为享有“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国家级特色景观示范名镇、省级旅游特色小镇、国家AA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殊荣的旅游小镇。2021年,五尺道景区还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晴空万里,再次徜徉在豆沙关下,仿佛听到了历史前进的足音,听到了昭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万马奔腾的最强音。

陈允琪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