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场中年人“考证热”兴起。这些考证的中年人,或为了职场晋升,或为了转换职业跑道,每一个拖家带口、拼搏在考证路上的中年人,他们的付出和努力,都让奋斗的底色多了一抹倔强的绚丽。(5月18日工人日报)
年轻人精力充沛,知识储存新,专业能力强,自然给职场中年人带来能力焦虑,他们会担心职业生涯前景不明确且缺乏保障,于是通过考证来实现提升,这份对自己和未来的不放弃,值得尊重。
但是,考证也是把双刃剑。如果致力于自己专业的能力提升去考证,心无旁骛,根据单位的实际来补短板锻长板,自然是有前途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如果撇开自己的岗位和专业要求,另辟蹊径,去考一个看起来热门,但自己还要从头学起的专业证书,则可能得不偿失。
从人才流动看,虽然舆论已经达成共识,认为职场年龄歧视的 “35岁门槛”必须打破,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中年人想凭着一张或几张证书换个单位并不那么容易。即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考个证从而干个“副业”,其所付出的成本和因此获得的收益也不一定正相关。更不要说就像有业内人士提醒的那样,随着“挂证”现象被规范,一些证书的含金量虽然还有,但已经不如从前。
从单位用人看,确实还有些单位存在用人上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五唯”,但这样的单位正在逐渐减少。更多的用人单位之所以喜欢使用年轻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不仅仅在于年轻人精力充沛,不仅仅在于年轻人暂时还摸不到前景的天花板而更有拼劲,更在于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更具创新创造性。特别是现在企业都盯紧年轻人消费市场,政府的公共服务同样要研究年轻人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年人要想具备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考多少张证书都是难以完全实现的。
笔者也是从中年人过来的,总结个人得失,笔者认为,中年人可以考证,但最好是结合自己单位的专业要求来考证,而不是考证去其他单位。只要你在专业上做到本单位的极致,成为本单位翘楚,也就自然消除了职业焦虑。
要成为本单位的翘楚,更要时时处处向单位的年轻人求教,而不是看不惯年轻人的言行方式,或放不下架子。职场中年人必须和年轻人交朋友,学习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把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使自己成为既具有年轻人思维,又具有中年人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然后自己才能具备更敏锐的发现能力和更充足的创新创造能力。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自然会受到单位青睐,甚至到了单位离不开的地步。
这也提醒用人单位,要针对中年人的职场焦虑,在团队组合上,要因人制宜,强化中年人和青年人的组合;在培训上,多请青年人才来为员工开讲座;在生活上,多关心一下中年人的“急难愁盼”。这时候,用人单位或许发现,职场中年人是更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