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旅游 必达建设更好的学校 2022-05-18 17:59

原标题: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从荒凉渔村,到国际都市,短短 40 多年时间,深圳像乘坐火箭一般跻身中国城市第一梯队,一座城市创造的 GDP 就抵得上一个省份 [1]。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与北上广并驾齐驱的顶级城市,却总在文化底蕴上落败,不但没有什么历史古迹,还因为大学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的名号。

2000 年以前,整个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到 4 所,本土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是种稀缺品 [2]。

21 世纪以来,深圳建大学的速度迅猛提高,许多世界名牌大学还掀起到深圳办大学的热潮。甚至有人预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迟早会在深圳诞生。

深圳,正以建设特区的速度建设大学。

01

“高校荒漠”,正在疯狂建大学

对比中国各城市的高校数量,深圳的高校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在中国城市中(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北京建有最多的大学,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数为 92 所(不包含成人大学,下同)[3]。

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往海淀区上空扔块板砖砸倒十个人,就可能有一人出身清北,三人是在读大学生。

其次是拥有百万大学生的武汉,这座巨无霸城市网罗了 83 所高校,每年春运的武汉火车站都有成堆的大学生放假返乡。还有广州、上海、重庆等一二线城市也高居榜单前列 [4]。

拥有足够多的高校,几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体现。但是,在中国这么多城市中,深圳却是个例外。

2021 年,据深圳市统计公报,深圳仅有 14 所普通高校,不仅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还被不少二三线城市“打败” [1]。

2021 年,天津全市有 56 所大学,GDP 为 1.57 万亿元,常住人口 1387 万人,平均 25 万人就拥有一所大学 [5]。

同年,深圳全市 GDP 为天津的两倍,但大学数仅为天津的四分之一,且平均 126 万人才有一所大学 [1]。

稀少的高校数成了深圳“摸石头过河”路上的绊脚石。

1980 年,深圳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时,这里的“最高学府”只有两所中专、一所师范、一所卫校 [6]。

深圳发展几乎全靠从世界各地涌来的劳动者,本土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

直到 1983 年 1 月,深圳大学开始筹办,当时的深圳市长还急切对负责筹办的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征启称:“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给我们生产人才,人才!”[6]

决定筹办后仅 8 个月,深大就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开启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序章 [6]。

而后,深圳的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发展期。2002 年,深圳一年之间就多了 6 所高校。2011 年来,深圳更是几乎以一年一所的速度建高校 [2]。

2011 年,南方科技大学问世;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2016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龙岗区落地;2017 到 2020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相继在深圳设立分校区......

到 2022 年,据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已有 15 所普通高校,还有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在筹建中 [7]。

一座座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也随之猛增。

2000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仅有 1.41 万人,彼时北京的这一数字高达 28 万 [2][3]。

到了 2021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与 2020 年相比,足足翻了 9 倍,达到 14.52 万人 [2]。

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 2025 年,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还要达到 21.5 万人 [7]。

不过,作为有 1768 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大学生数还是远远不够,比不上北上广,也与武汉、重庆等城市相差甚远 [1]。

02

底蕴不够,名校招牌来凑

于是,深圳建校速度虽快,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缓慢了些。

与此同时,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不足,还被质疑实力不够,大批年轻的高校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抗衡?

在这个问题上,深圳交出的答案是联合办学。本土大学没底蕴没关系,邀请有底蕴的名牌大学来深圳盖分校就行。

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学便成立小组探讨在深圳设立校园的可行性,并在 2010 年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深圳合作办学的先河 [8]。

2014 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文简称港中深),首批设置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深圳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 [9]。

于是,背靠着港中文这座大山,港中深发展迅速,年纪轻轻便有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还与港中文共享图书馆电子资源,录取的学生也能注册成为港中大的学生 [10]。

而后,这一合作办学的成功先例也被许多高校借鉴,深圳这片“高校荒漠”反而成为了“建校沃土”。

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高校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大学在深圳的新校区也在筹建之中。

还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昆士兰大学、法国空间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都传出要在深圳办大学的消息,虽然许多已经再无下文,但足见深圳办校的热度。

除了大学,深圳还吸引了许多顶尖高校前来设立研究生院。

2000 年创建的深圳大学城便已云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研究生教育机构,许多专业的科研实力已经不输本部 [6]。

还有一些在深圳土生土长的高校,也从零开始成为了中国的顶尖大学。

比如 2010 年首次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自成立起便颇具话题度,被认为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当时的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组建教育改革实验班,还效仿欧美高校建立起书院制度 [11]。

十多年之后,在争议中摸索的南科大快速地跻身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在多个世界高校排行也榜上有名。

2022 年,在 QS 中国大陆大学排名中,南科大已经超越许多老牌高校,排行第 13 [12]。

而深圳大学更是有着“最火双非”之称,毕业生在深圳一众高新企业中的认可度,不亚于许多 985 高校。

如果说这些新兴大学在创立之初还会引来“野鸡”“山寨”的质疑,那到今天,高考分数已经逐渐证明了大众对深圳高校的信任。

2021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本科普通批录取分数线在全国许多省份,已经比本校区还高 [13]。

比如 2021 年海南理科高考生报考哈工大需要的一般最低分是 722 分,而报考哈工大(深圳)却需要 748 分,足足高了 24 分。

甚至在哈工大的大本营——黑龙江,考哈工大(深圳)的难度都比本部要大。一些黑龙江考生宁可离家千里,也不愿在省内就近上学。

深圳大学作为“双非”院校,分数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受到热捧。

2021 年,深大计算机专业在广东理科本科批录取最低分为 623,这个分数已足够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等 985 院校 [13]。

更不用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它已多年占据广东省院校录取分数榜首,报考难度已与中国人民大学相当 [13]。

03

快速建校,深圳的经验好学吗

当然,深圳能这样快速建校,也是有条件的,第一条便是有钱。

在中国城市中,深圳市的财力是名列前茅的。

2021 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万亿,达到 11110 亿元,比大多数城市全年的 GDP 还多。

其中,中央级收入达到 6852.2 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以一市之力贡献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7.5% [14]。

于是,“财大气粗”的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谓毫不吝啬。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曾表示:“2020 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 200 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15]。”

这样的大手笔投入自然惠及到深圳的诸多高校。许多省属或市属的深圳高校,预算已赶得上不少教育部直属的高校。

2021 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收入为 75.33 亿元,胜过中科大、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 985 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来自深圳市政府拨款 [16]。

如果单计算用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支出,深圳高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不错的待遇。

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的部门预算中,教育支出为 33.52 亿元,看起来与北大清华动辄上百亿的教育支出没法比 [17]。

但是,南科大在校学生还不到 1 万人,平均每个学生分到的预算是 36.96 万元,超越了北京大学 [17]。

除了钱,深圳疯狂建大学的底气还在于人。深圳的高校不愁招不到人,而且如果高校能为深圳输送无穷无尽的高素质人才,那建校的收益就可能远大于成本。

根据 BOSS 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深圳是 2020 年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了其他一线城市 [18]。

深圳大学 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人群留深圳就业率达到了 79.42%,南方科技大学也不相上下,占比接近八成 [19][20]。

哈工大(深圳)与港中深的留深就业率虽然稍逊一筹,但平均十个 2020 届就业的本科应届生里,就有 6 个以上选择留在深圳工作 [21][22]。

除了能留住本地的大学生,深圳还从全国各地“薅”来最多的应届生。

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1 年深圳本地大学毕业人数虽然仅有 4.11 万人,但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高达 14.54 万人,而北京与上海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都不到 8 万人 [23]。

可以说深圳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已经高于北京与上海。

与此同时,深圳还有着许多就业岗位,来吸引源源不断的大学生。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 [24]。

从深圳港,到华强北,再到南山科技园,深圳正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来此就业、生活。

而来深圳上学,便能与工作机会更近一步。许多背井离乡的大学生们也就乘着深圳高校快速建设的“东风”,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甚至是母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就此在深圳扎根,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起摸索着更多发展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还没被深圳的房价劝退。

编辑:阿黎

作者:黄可乐

来源: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