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期,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都陆续推出了新展和新活动。三星堆展览文物又上新、“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云游金沙”主题直播、开放沉浸式悦读空间与亲子吧、书画修复零接触……精彩纷呈的线下线上活动让观众目不暇接,周末更有不少参观者前来打卡。
这些年,博物馆从小众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跨界“出圈”,逛博物馆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假期,博物馆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62%,同程旅行非遗专题关注度环比上涨超过100%,热度堪比露营。
纵观众多博物馆的“出圈”方式,与网络新媒体、现象级节目、跨界文创等有关。随着央视真人秀《国家宝藏》、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舞剧《只此青绿》等节目的大火,让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走入大众视野。故宫口红、考古盲盒、三星堆雪糕、博物馆日历、博物月饼等国潮文创周边,把静态的文物化作年轻人身边的“小确幸”,在朋友圈里“动态”更新亮相,形成二次传播。还有类似三星堆博物馆等的文物,本身形状酷似网感十足的动漫形象,变成表情包、短视频在网络流传。更有“故宫看门人”单霁翔、90后考古人、B站博主等不遗余力地科普,为博物馆的跨界带来了多种可能。
博物馆的“跨界”带来了“出圈”,也带来了更多观众。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出圈”后的新命题,如何为迎接大众做好服务性的准备?
笔者以为,首先要为数量上的增加做准备。“出圈”意味着参观者数量将增多,面对从网络“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就更需要做好线下展览的相关服务。“五一”期间,纪录片《又见三星堆》在央视播出,给四川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带来了新关注度,位列假期全国热门博物馆前三名。面对增加的人数,博物馆的服务体验细节直接关系着观众是否只是“一轮游”,否则博物馆就算“出圈”了,也会可惜地流失掉吸引来的观众,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比如现有场馆是否支撑得起新增的人流,是否需要防疫限流,预约系统是否能承载暴涨的人数,志愿者和讲解员的数量是否能满足参观者的需要等。
其次,要为结构上的多元做准备。以前博物馆的观众多为博物馆爱好者,如今有不少亲子群体、年轻人群体等。针对亲子群体,有的博物馆已推出了互动感较强的“古代运动会”等活动,既让孩子们了解了古代运动的历史,又能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培养感情。针对年轻人,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引入了VR、AR等技术,在技术的支持下还原更多古代华美的场景,为他们推出相关游戏跨界的皮肤和文创。此外,还有不少老年人或特殊群体,博物馆是否有休息场地和相关配套文物解读手册,不同群体观展时如何引导等都应考虑到。
最终,无论博物馆的“出圈”方式再多样,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博物馆本身的展陈文物中去。毕竟,博物馆陈列的是文物,文物代表的是历史,如何充分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彰显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让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增强文化自信,这至关重要。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