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旅游日来临之际,受中国旅游报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发表了题为《培育大众旅游意识 守护人民旅游权利》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全文如下:
2009年国发41号文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旅游日”,在多方研商和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国家决定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即每年的5月19日为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法定节日。自那时起,旅游人有了自己的节日,旅游系统每年都会发布主题并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2022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在当前形势下,既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旅游初心的致敬,更具有培育大众旅游意识、守护人民旅游权利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旅游就是涵养家国情怀和天下意识的文化活动,也是集体有意识的学习方式和个体无意识的成长方式。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巡游、官员士大夫宦游和商贾贸易出行,也留下了众多的纪实文字和诗词歌赋,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徐霞客和他的游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地理学家的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禹贡》中“岷山导江”的定论,得出金沙江系长江正源的结论,在那个年代很是了不起。事实上,通过实地考察、文字记载和多元传播,培育个体的家国天下情怀,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一直都是旅游的题中之义。旅游旅行也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家国天下的精神气质,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早期成长过程中留下许多精彩瞬间。伟大领袖毛泽东多次说“想学徐霞客”,在1959年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畅想骑马沿黄河、长江实地考察,带着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若能成行,一定会像畅游长江带动全民游泳和体育健身热潮那样极大激发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让黄河文化旅游带成为经典的国家旅游线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旅游业始终着眼于保护最大多数的人民参与权利,始终着眼于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入颐和园看到诺大的公园空空荡荡,对工作人员说,“公园不是私园,没有游人像什么样子!”“颐和园有山有水,风景确实很美,以后应该让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游览。”“过去的公园是地主资产阶级悠闲人士逛的,劳动人民一没有钱,二是没有时间逛公园。我们今后还要建许多新公园,让劳动人民都有公园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1949年4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颐和园公园管理处,开始对颐和园进行重点修缮保护,同时降低门票价格,昔日的皇家园林真正成为劳动人民的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总工会和石油、煤碳、纺织、化工、机械各个行业,以及教育、科技、卫生各条战线在北戴河、太湖、庐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区,在杭州、苏州、南京、桂林等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了大批职工疗养院,为保障人民的休假休息和休闲权利奠定了国土空间基础,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入境旅游提供了现实依托。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2019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60.5亿人次,出境旅游1.55亿人次,国民出游率已经超过4次。从过去两年多的旅游经济走势,包括这次劳动节假期旅游市场数据来看,疫情并没有阻挡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旅游休闲的向往。按各地政府要求做好防控措施的同时,城乡居民遵循“限量、预约、错峰”的原则,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休闲、去旅游。境外去不了就境内游,跨省游熔断了就省内游、周边游和本地休闲。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关闭了,就去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去山川、去河谷、去草原、去森林,到访一切愿意到访也能够到访的开放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若干有待提升的微观数据:比如2019年国民人均出游天数只有7.65天,只有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同期的一半不到;比如游客在节假日出游距离平均不足300公里,目的地游憩半径不到15公里;比如国内人均旅游消费不足1000元,景区游览和大交通等刚性支出居高不下;比如节假日出游行路难、停车难、如厕难,舒适性和满意度不高。疫情期间,广大游客的出游半径持续收缩,消费活跃度逐渐下降。这意味着人民的旅游权利已经唤醒,而人民的旅游权利尚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践行旅游事业的人民性就必须坚持大众旅游的发展方向。人民性是大众旅游的内在要求,大众旅游是人民性的现实载体。需要指出的是,旅游的权利和休闲的自由属于年轻人,也属于老年人;属于身心健康者,也属于行动障碍者;属于城市居民,也属于农村居民,并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我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三不愁、两保障”以后,旅游和休闲成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诉求。刚刚过去的劳动节五天假期,农村居民出游率为4.5%,出游人数占假期国内游客出游人次的14.2%。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加入了旅游进程,但与无论是出游农民占农村人口的比重,还是农民旅游者占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比重,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和共同富裕的文化内涵相比,都是极不相称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回归旅游业的初心上来,将提升国民出游率和游客满意度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让更多的国民走出家门,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旅游日代表的新发展理念与旅游业无关,相反,按照“旅游者定义旅游业,而不是旅游业定义旅游者”的逻辑,亿万人民的出游以及由此而来的消费增长才是旅游业创新发展最为坚实的市场基础。有了消费和市场,供给自然就会跟上来,产业经济也会获得可持续增长。需要说明的是,市场机遇不会自动变成企业的盈利,更不用说消费变化和市场变迁带来的挑战了。面对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旅游消费新需求,我们必须坚持旅游与文化、科技、教育融合发展方针,走智慧旅游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工程、七个体系”。我们还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指导思想,践行绿色旅游发展理念,为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旅游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旅游是经济属性强和市场化程度高的支柱产业,也是培育国民旅游意识和保障人民旅游权利的崇高事业。值此中国旅游日来临之时,让我们以全体旅游人的名义庄严宣誓:为了人民有得游、游得起、游得开心、玩得舒心,为了人类在大地上更加自由地行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
作者 | 戴斌
责编 | 刘鑫
核稿 | 杨丽琼
来源 |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