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Andrews研究了12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正常恒牙列,并于1972年总结提出了正常𬌗的六项标准(The Six Keys to Normal Occlusion),用以评价咬合关系。
Six Keys是正畸咬合关系调整的经典参考标准,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认可度。
咬合关系的调整需使上下牙列满足正常𬌗的六项标准,即磨牙关系正常、合适的冠倾斜度、合适的冠转矩、牙列间无旋转、牙列间无间隙和𬌗曲线较平坦。
正常𬌗的六项标准涉及:
磨牙关系: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第二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近中斜面相接触。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和中央尖所形成的近中颊沟上。
冠倾斜:牙冠长轴的龈方部分在切缘或牙尖的远中方向。
冠转矩:即牙齿临床冠长轴的唇(颊)舌向倾斜度,牙冠的唇舌倾正常。
牙齿扭转:所有牙齿均无扭转。
牙列间隙:牙齿之间均无间隙,牙与牙紧密连接。
Spee曲线:Spee曲线平坦或有轻微的曲度。
然而,正常𬌗的六项标准只评价咬合关系,不能满足希望改善面型而寻求正畸治疗的患者需求。
在2000年,Andrews又提出了口颌面协调六要素(Six Elements Orthodontic Philosophy),除了关注咬合关系外,还评价面部的协调美观。
口颌面协调六要素包括:
要素Ⅰ 理想的牙弓形态和长度
要素Ⅱ 理想颌骨前后向位置关系
要素Ⅲ 理想颌骨水平向位置关系
要素Ⅳ 理想颌骨垂直向位置关系
要素Ⅴ 理想的颏部突度
要素Ⅵ 理想的咬合关系
其中,要素Ⅵ-理想的咬合关系,也就是正常𬌗的六项标准。
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理论的提出,是Andrews诊断和治疗理念的一次飞跃,在“Six Keys”的基础上,直观地将美学标准与咬合标准结合起来,为口腔正畸专业人士指明了矫治的目标和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