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不负民 木黄治理思路的蝶变之路

旅游 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2022-05-17 20:00

(来源:凉都环保)

原标题:不负青山,不负民 木黄治理思路的蝶变之路

工人在食用菌种植基地采摘木耳。左禹华 摄

坐落在国家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主峰脚下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在保护青山绿水找寻金山银山的探索中,有过迷失、经过困惑、走过弯路,经历过盲目开垦“负了青山负了民”,也经历过“护了青山负了民”的尴尬境地,最终迎来“不负青山富了民”的人与自然双赢共生的局面。近几年来木黄镇在大力发展产业革命的同时,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围绕“食用菌种植+生态旅游”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一园三区三带”,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功走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2021年,木黄镇森林覆盖率达77.75%,是省级绿色低碳小城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贵州省10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乡镇和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这无一不是发展治理思路成功转化后带来的亮丽名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木黄镇,耕作水平落后,农作物产量低,人口增加,村民不断在梵净山周边进行开荒活动,扩大农耕面积。

木黄镇会师广场

“那个时候,村民每天都要上山砍树,辛辛苦苦劳作半天,除了用于建房和煮饭,砍伐的木材多数烧成木炭,换得少量的现金,但也只够家用。”木黄镇村民回忆到。

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在保护区内严格实行“绝对保护”的原则,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严格的保护方法,一定程度上使梵净山周边生态环境暂时得到好转,但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保护区内木黄人民的生产生活,村民不能进山砍柴、打猎,野猪破坏庄稼也不能打,严格的保护措施让村民十分不理解。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木黄镇村民不时偷偷进入保护区内盗伐偷猎、开挖矿产,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2002年木黄镇全面关闭了镇内所有金矿,设立管理站,派遣护林员每天上山检查巡视。经过十几年的生态修复,2018年木黄镇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2.2%,2019年木黄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镇内金厂河、芙蓉河其水质达到二类水标准,当地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有了绿水青山后,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此木黄镇重新思考了未来发展方向,探索“食用菌种植+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一园三区三带”的产业规划布局。

木黄镇先后引进梵天菌业公司、印江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农业龙头,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木黄镇食用菌产业园

梵天菌业种植现代农业黑木耳,实现从露天栽培到大棚栽培、从大棚地栽到挂袋栽培的转变。印江同发公司在文昌村流转150亩土地,建立起138亩的食用菌生产菇房,发展了以稻草秸秆废弃物养菇、养菇余渣生产有机肥、有机肥促进果园农业丰收的循环经济产业。“以前外出务工不仅工资不稳定,而且一个月收入也才2000元左右,现在新建了菇房,每个月不仅可以收取租金还可以进农场务工,月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多。”文昌村村民说到。

2021年木黄全镇发展食用菌5000亩,培育种菇大户300户,累计种植各类食用菌7470万棒,产值1.27亿元。为分散市场风险,木黄镇还多方面发展青脆李、茶叶、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专业村28个,特色产业示范带3条,做到山顶种茶、山腰种果、山底种菌蔬的立体布局。

木黄镇食用菌农旅产业园

木黄镇同时依靠梵净山生态优势、红色文化资源及食用菌农旅产业园,大力发展食用菌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成功打造了杜鹃广场、会师广场、将军山等景点,发展农家乐43家,乡村旅舍50家。2020年木黄镇被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建设名单,下一步木黄镇将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提升梵净山西线旅游服务水平,全面助推木黄旅游的高效发展。

木黄镇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832.5亩,公益林保险17.31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7.75%。积极落实“河长制”,定期开展巡河。严格执行《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抓细抓实梵净山保护管理各项工作。

如今的木黄不仅山清水秀,还景美人富。青脆李、茶叶、黑木耳等农产品在木黄的土地上开花生长。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的背后,是木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产业实践,是木黄保护与发展治理思路的成功转化,也是木黄不负青山不负人民的真实写照。(刘啟钧 任莉萍)

青山环绕云雾缭绕的木黄风光

来源丨新华网贵州频道

编辑萧 宇 张 睿

初审梁 隽岳植行

终审 黎晓英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