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唱遍大街小巷,让“天府之都”一跃出圈,成为“网红城市”的代名词。安逸气质、麻辣川菜、茶馆搓麻,不少人对成都流连忘返。
不仅是对游客,即便是对上高学历人才,成都也呈现超强吸引力。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成都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为4.7%,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超过了位列第三至第五的上海、广州和深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成都成为全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间,成都也是人口增量最高的新一线城市,平均每天有1500多人来到成都。尤其在2017年人才新政实施后,人才来蓉落户掀起高潮。
创新产业高速发展,新职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二,还有宜居城市的城市包装,这让年轻人对成都向往不已。时代周报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在校大学生,都愿意将这里作为未来奋斗事业的城市。
成都(图源:视觉中国)
人口第四城:近半数是青年,重庆为最大人才来源地
从北京高校毕业后,成都人金金带着男友小柯一起回到了家乡发展。
小柯是四川泸州人,原本也将省会成都作为首选。“因为觉得成都是生活节奏比较适中的一个城市,生活压力不像北上广深那么大,身边也有熟悉的同学朋友,就选择到成都工作了。”小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
作为人口第四城,在成都超过2000万的常住人口中,近半数都是14-45岁的青年人口。
报告指出,2017年~2021年,成都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增强。2021年成都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2%、4.7%,较2020年分别提升0.1和0.3个百分点,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二。
另一组数据也说明了成都对一线城市青年吸引力增强。根据《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2017年,北京来成都落户的青年人数排名第17位。而在3年后,这一数据已窜升至第6位;广东来蓉落户青年人数也从第6位升至第4位。
不过,来成都最多的还是重庆人。重庆长期作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来源地,流入占比高达9.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立后,两地之间的人才交流也愈发活跃。
从应届生的职业选择来看,成都与其他大城市并无明显区别,计算机/互联网/通信占比最高,人事/行政/后勤类岗位、高级管理职位也是热门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职场中的“新职业”力量也不容忽视。
新职业是指因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职业,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员等。
根据《主要城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2020》显示,至2020年底,成都新职业人群总量达63.71万人,新增21.65万人,排名全国第2。其中,90.74%的新职业人群为18~45岁的青年,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
因此,成都也日益成为“青年创客”的新选择。《青年创业城市活力报告(2021)》显示,成都位居青年创业者期望创业城市全国第2。
宜居之都:落户难度低,房租一千多
广集各路人才,成都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成都的吸引力离不开它的“宜居”之名。时代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在校大学生,都因成都的宜居而对它有极好的印象,并且愿意将成都作为未来工作地的潜在选择。
根据贝壳发布的《2021新一线城市居住报告》,成都的居住竞争力指数超越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4。从区域格局看,成渝都市圈的居住竞争力也成为仅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在2021年职场人愿意换工作的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也以29%的占比排名高居第一。
在几名于成都的工作者看来,“宜居”最多表现在房租上。
这个困扰多数大城市打拼者的问题,在成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在23个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居住负担指数排名中,成都排名12位,低于天津、南京、西安、郑州等地。
以金金为例,她租住的一居室48平米,房租每月1100元。根据成都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租赁住房平均租金水平,即使在租金最高的锦江区锦江驿街道,平均房租仅为47.23元/平方米·月。也就是说,如果是40平米左右的一居室,月租还不到2000元。
落户买房在成都也并非遥不可及。
2017年,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条,率先推出“先落户后就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等举措。当前,本科生可以在成都直接落户。同时,成都还推出了“蓉城人才绿卡”“蓉漂人才码”等人才服务配套体系,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
从房价来看,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成都以1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平均房价排名第九,远低于杭州、宁波、东莞等地。
产业是人才聚集的基础,成都也有足够活跃的经济。2021年,成都GDP总量离2万亿元仅一步之遥,排名全国第7位。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的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
根据《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2021》,成都在创新发展维度得分仅低于苏州,另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成都在2021年已经升至第39位。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3,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有活跃的经济、较低的房租和房价,还有数不清的美食和酒吧,善于营销的成都将自己打造成幸福、安逸的代名词,正戳中了那些都市用力奋斗拼搏的年轻人的红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成都也不是一个可以“躺平”的城市。
金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在2019年回成都工作后,不是没有过后悔。“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想做互联网新媒体类的工作,但是很难找,很多都饱和了,最多的岗位是销售客服类的。我现在的工作时间是早八晚五,基本周末还得加班一天,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
不止是金金,在另外几名采访对象口中,成都似乎被分割成了两个:一个是满足想象的“安逸”城市,大多位于老城区,由自由职业者和老一辈享受;而另一个则在天府新区和高新区,钢筋水泥林立,年轻人和移居者拿不到北、上、广的工资,但工作节奏并不减。
近两年来,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取代“北上广深”,快速的人口增长,在这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和工作的共同期许。
既有诗和远方,也有票子和房子,成都在成为“宜居城市”教科书的路上,还需要营销之外的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