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装备专业、向导成熟,越来越多的人登上珠峰,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珠峰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于是带着观众挺进喜马拉雅山脉,并两次成功登顶珠峰的《攀登者》本身选题就很吸引人。
电影有两条清晰且完整的主线,中国登山队三次尝试冲顶珠峰,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及方五洲和徐缨横跨15年可歌可泣的爱情。登山过程的描述让电影极具观赏性,爱情部分真挚细腻,让人感动落泪。拥有这两点,已经足以让《攀登者》成为好看又感人的商业大片,然而这些并非电影的全部。
向中国登山队诚意致敬
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在攀登珠峰的各条路线中,北坡更陡,攀登难度也更大。因此时至今日,每年通过北坡登顶的人数要远低于南坡。
所以《攀登者》可以有艺术加工,但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第一次登顶的三位队员。电影做到了,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在最艰难的第2台阶脱掉高山靴攀上峭壁导致双脚被冻伤,这部分重现了当年屈银华登顶的过程;
一流的制作水准
因此,在《攀登者》里观众能看到一流的电影工业化呈现,电影将实拍和特效结合来完成画面和氛围营造。一方面电影在西藏实地取景拍摄,演员们都经过极寒训练,有登山戏份的演员还要学习攀冰,使用冰镐等工具,并且每个人背着1 7公斤重的行囊。高压、低温、背负重,演员们的表情和状态其实都是现实环境中的真实反映,所以看起来都很真实。
当然,演员们没有登顶珠峰,摄影机更不可能带上珠峰,这就需要电脑特效的加持。比如珠峰被云雾围绕风起云涌的自然景观、几个人登顶珠峰环顾四周看到的群峰地貌,以及登山过程中的种种历险,遭遇雪崩等,明知是特效却看不出一点破绽。
另外,电影在镜头运用和节奏把控等方面都非常出色,登山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危机让人难忘。比如第一次登顶为了救曲松林,方五洲放弃了摄影机,这一段已经让人以为电影的高潮提前来了,没想到后面紧张程度依然能一次次升级,雪崩历险、冰缝的命悬一线,紧要关头吴京饰演的方五洲用梯子救命那一段,看的我紧握的拳头里都是汗。
情感真挚动人
方五洲和章子怡饰演的徐缨组成了很完整的爱情线。不少观众会觉得,一部硬核登山电影为什么一定要有爱情?
另外一点,这段感情其实承载了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传达。好的爱情是互相成就而不是羁绊,这是当初方五洲没有说出那句话,任由徐缨远赴苏联学习的原因;15年后,学成归来的徐缨报效祖国,帮助方五洲实现登顶珠峰的理想,用尽了最后一口气,这样的设计让剧情更加感人,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了。
为什么要登山?
有一个问题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那就是为什么要登山?1960年第一次登顶之后,方五洲兼职给学生上课,在课堂上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台下的学生们都没能给出答案,胡歌饰演的杨光半开玩笑的说“因为我们是登山队”也不能当真,随后吴京解释是为了探索未来,显然也不是他的心里话。
电影没有通过台词直接给出答案,是因为答案不是一句话可以总结的,需要观众自己体会。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捍卫祖国的尊严。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而不被国际承认,电影里方五洲和曲松林还被当时教导过他们的苏联教授写信质疑。
另外,登珠峰彰显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同时把勇于冒险的精神传递给8亿同胞。电影最后有一个细节,方五洲登顶之后通过电台宣布了这个消息,基地的后勤人员,以及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备受鼓舞,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们登上珠峰,重新测量珠峰的准确高度值得骄傲,如果这些事不是我们自己做,而都是等别的国家去冒险,那么我们又怎么实现进步?就像电影里方五洲的那句台词“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所以说,《攀登者》不仅用身临其境的观感重现攀登珠峰奇迹,还通过曲折的爱情、对深刻命题的探讨让这部贴着冒险标签的电影进一步升华,带给观众更为真切的感动,是这个国庆档必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