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前两天重温了电影《攀登者》,在这部电影中,Maco找到了现在孩子们比较欠缺的“攀登精神”。
接下来,跟随着这部电影,一起开始“登山之旅”吧。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这是为保护队员而牺牲的老队长对方五洲说的话,也是对所有中国人说的话。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对于珠峰的归属权,当时中印双方存在争议,在谈判的过程中,尼泊尔嘲讽道:“你们中国人都没登上过珠峰顶端,凭什么说珠峰是你们的?”
所以,登顶珠峰,从一开始就是关乎领土主权的尊严之战。
最终,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三人历经极寒和各种致命的危险,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从北峰,登上了珠峰的壮举。
次年,中尼签订边界条约,正式确定珠峰北坡为中国领土!
但因为当时没有留下登顶珠峰影像证据,遭到全世界登山界的质疑。
为了打破质疑,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集结,并成功登上珠峰,测出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8844.43米,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这里的“山”不仅是荣誉和尊严,也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
电影中里的“杨光”的原型,其实是夏伯渝爷爷。
1975年,26岁的夏伯瑜入选国家登山队挑战珠峰。
可惜的是,他因为在登山的半路上,把睡袋让给了队友导致小脚冻伤,必须截肢。
没有了双腿的夏伯瑜并没有丢失自己登山的梦想。
此后的43年里,他即便被查出身患淋巴癌、血栓等疾病,依然坚持一边治疗一边训练,用严苛的自律保持着攀登者的最佳状态。
直到2018年5月12号,69岁的夏伯渝才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第五次挑战珠峰,并登顶成功。
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让珠穆朗玛峰终于接纳了他。
虽然夏伯渝爷爷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其实他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山”,并坚持不懈,永不服输,最终实现了梦想。
孩子的山:为不一样的梦想而战
其实,很少人能在自己小时候的就找到梦想,关键还是需要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在不断尝试和体验中,慢慢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的梦想有3个阶段:感官兴趣、自主兴趣、志趣!
感官兴趣,指的是孩子因为本能需要,被吸引。
比如孩子容易被电视节目、游戏吸引,这种大多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好奇心的驱使并不长久。
自主兴趣,指的是即使孩子有很多感兴趣的选择,但是他会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
比如一个喜欢踢球、游泳、跑步、看书的孩子,他会进行自主选择,对这些兴趣进行排序。
志趣,就是心中的梦想,是愿意用一生去为之努力的事情。
比如,影片中的方五洲为了登上珠峰的梦想,即使当了15年的锅炉铲媒工人,也始终坚持锻炼;
再比如,徐缨为了完成助力登山的梦想,远赴他国学习气象学,最终不惜献上自己的生命......
有梦想的人,从来不会放弃,一直都在默默努力积蓄力量,等待最适合的时机到来,最后惊艳世人。
不可否认的是,找到梦想,实现梦想是有前提条件的。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他们追求梦想道路上的掌灯人。
父母的山:为孩子抵挡偏见,护航掌灯
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的梦想,正是因为关心,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干扰孩子的梦想。
但是,Maco想说,当孩子开始把一件事情当成自己的梦想时,作为家长,不要轻易去否定,而是要给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而这勇气的来源就是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在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殷然热爱跟昆虫打交道,养了200多种昆虫,每天悉心照料。
因为喜欢捉虫子,他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排挤。但是妈妈对孩子喜欢虫子这件事情却非常的支持:
“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没有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没趣嘛。”
她和殷然爸爸会尽可能地去了解孩子的世界,甚至会在假期的时候,陪着殷然一起进山捉昆虫。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他们“指手画脚”。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勇气做自己的孩子,背后都有支持他们做自己的父母。父母给予的支持、引导和关爱,是孩子不断前行的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