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风党建)
春光正好,黄冈市团风县牛车河水库山清水绿、碧波荡漾,水库中央小岛星罗棋布、风景如画。刷得黝黑的环湖路上,红黄蓝三色的标识线像彩虹环绕,引得游客纷纷拍照“打卡”。
正是这条“彩虹路”,将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沿线散落的乡村串珠成链、齐头并进。
当地村民都说:“这不仅是一条‘网红路’,更是一条红色旅游的发展路、绿色生态的产业路、老百姓的致富路、革命老区的振兴路。”
串珠成链 三色融合
“现在我们看到‘彩虹路’两岸村居白墙黑瓦、鳞次栉比,农田一望无垠、生机勃勃。但其实,在去年之前,这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缓慢。周边虽有美丽的风景,村民却过着脏、乱、差的生活。”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副指挥长张松林说。直至去年7月,随着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这个团风北部的偏远山区才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机遇”源于团风县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城引领、两化驱动、六片示范”的县域发展布局思路,打破镇村的界限,整合资源、连片规划、跨区联动,以牛车河、大崎山、五云山、白羊山、巴河、环城六大片区建设,示范带动全域乡村振兴。2021年,牛车河示范片区项目率先立项启动。
示范区项目以环牛车河水库片区为中心,以点带面、连片成景,覆盖总路咀镇、贾庙乡、杜皮乡的7个行政村,采取连片规划,实施跨区联动,推动整体振兴发展。项目建设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取国家项目资金5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5800万元,后续还将增加,总共惠及3个乡镇1.83万户、5.96万人。
“示范区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化零为整。”张松林介绍,“前期,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研,摸清家底,找准本地特色资源。盘活‘国家历史名村’贾庙乡百丈岩古村落、‘鄂东千岛湖’牛车河省级水利风景区、黄冈革命烈士陵园、杜皮乡孙家冲省级红色美丽村庄等山水人文资源,因地制宜提出三乡镇油茶、黄大茶、白茶,‘三茶一花’+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思路,推进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特色产业的‘三色’深度融合,不断擦亮团风‘红乡沃土’名片。”
不到一年时间,“网红公路”的贯通使“登顶大别山,蹚水牛车河”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说到未来规划,团风县委书记何永红信心满满:“牛车河片区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通过示范引领、系统推进的方式,最终达到‘六片示范,全域振兴’的目标。”
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团风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片区联建 共促治理
乡村振兴发展的根基在组织振兴,只有不断将党建触角延伸到村组、塆落,乡村振兴的底色才能愈加明亮和艳丽。
团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毅说:“针对示范区内村级布局不优、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我们按照组织联建、产业联合、项目联办的原则,同时同步推进合村并组与村‘两委’换届工作,将班子战斗力差、选不出人的村作为重点,加大并村力度。”
目前,牛车河片区3个乡镇原65个村调整为41个,11个核心村撤并为7个,有效整合了资源要素,优化了治理单元,配强了村级“红色头雁”,为示范区建设夯实村级战斗堡垒。
“合村并组并不是简单的撤并重组,要让‘物理变化’激发出共促振兴的‘化学反应’,关键还要靠抓塆组党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张毅说。
这天,牛车河村李家边塆和漆柱山村河堤塆的两栋民房里热火朝天。在村干部主持下,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通过塆组会的形式,为片区打造千亩高标准油茶基地及油茶观光线路出谋划策。
这是团风县大力推行塆组党建的一个缩影。在完善“行政村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组织体系基础上,团风县通过建强“红星之家”塆组党建阵地,积极推行“两约四会”村级自治机制,大力开展乡村书记论坛、塆组会等活动,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共同参与示范区的建设,开辟了党群同村同心、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在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片区指挥部的基础上,团风县委正计划统筹贾庙乡党委、中建三局党支部、牛车河片区村(社区)党支部组建“红色党建联盟”,汇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山乡巨变 如画家园
示范区共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改造、小型公益设施3大类21个子项目。目前,示范区内12个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均已完工,环水库产业路全部刷黑,3个乡镇7个村实现互联互通,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97户居民房屋立面改造全面完成,白墙黛瓦与山水景观相得益彰。
一汪清澈的水库边,孩童在秋千上荡漾欢笑……走进库区边的总路咀镇白坳村,入眼的便是这样一幅依山傍水的幸福乡村图景。
“之前这里猪圈裸露在路边,旱厕臭气熏天。”白坳村党支部书记郑怀章介绍,“现在村里处处鸟语花香,农家小院美如画,一草一木皆是景。”
依托牛车河水库秀美风光,白坳村引进党员能人回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与旁边宋坳村连片建成的500亩果冻橙基地、35亩大棚草莓基地、35亩大棚香菇基地等农业产业配套发展,成了环绕牛车河水库红色旅游公路上的一粒粒“明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每年15000元。
在牛车河村樟树塆,曾经外流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盖起了新房,建起了民宿。
“因为交通不便、环境封闭,我们村曾经是这一片最落后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有老人守在家乡。”樟树塆村民李婆婆说。如今借着示范区建设的东风,村民主动开展房前屋后整治,自发拆违除旧,美化庭院,扮靓塆落。“游客多了,大家开始建民宿,村里不仅要靓起来,还要富起来。”
在茶冲村方家土门塆,农家庭院整齐有序,乡村道路宽敞干净,老墙上镶嵌的瓷盘、陶罐等老物件诉说着剪不断的乡愁。村里的退休教师方世平感慨地说:“村里如今比城里环境还要好,吸引了很多城里的人前来研学、旅游。原来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大家都想回村里来。”
三产融合 百花齐放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可不同的乡镇、行政村各具特色,产业该如何发展?
牛车河示范区给出了回答:按照“以农为主、以游来促、连片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巩固拓展原有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村村有产业、发展有延续。
“贾庙乡有着400多年种植油茶的历史,所以我们乡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但种植油茶要8至10年才有收益,在培育期间,我们就以旅游来支撑。”贾庙乡党委书记马海峰说。
作为示范区子项目之一的贾庙乡5000亩高标准油茶基地上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精心看护油茶树树苗。一棵棵油茶树随着梯田走势整齐排列,充满生机。同时,基地旁观景亭、休憩长廊、登山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杜皮乡几乎村村都种茶,但以前是零星种植,成不了规模。示范区启动后,全乡推进标准化有机茶园创建,有4个村的茶叶基地超过千亩,配套新建3500平方米黄大茶加工厂、农产品特色馆。并探索‘项目基地+市场主体+合作社+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杜皮乡党委书记明齐利介绍,“村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村民收入有保障,干劲更足。”
如今,示范区内,“农、林、文、旅”于一体、三产融合的产业示范基地已初见雏形。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受益、分享振兴成果。”张松林自豪地说,“示范区项目已带动劳务人员、机械用工增收784万余元。预计中长期项目达产后,运营期每年可直接带动就业人数500余人。目前,示范区各项目已经驶上‘快车道’,示范区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集欠发达老区、边远山区、脱贫库区于一体的北部地区整体振兴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党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