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公堤,西南起自定山广场,东北至湘云路,长约1200米,与压乌山岛隔水相望。
贺公是指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他是越州永兴县(今萧山)人。当年是一位名震朝野的大才子,与张旭(狂草大家)、张若虚(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作者)、包融齐名,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老家就在湘湖畔的知章村。堤称“贺公”,这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风流乡贤的尊重和纪念。
堤上共有拂浪、踏雪、问客、映雪、文笔5座桥,架在4个小岛之间,形成岛桥交替、陆断水隔、以桥为路、以堤为景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湿地特色,沿堤种了大片的荷花,充分利用水面,集中突出夏景,营造了“十里荷香”的景观,并配以紫薇、木槿、石榴、栀子等花卉植物,一片清凉馨香,景色宜人。
拂浪桥
位于定山广场东侧,系3孔折边石拱桥,中孔大,7折边;两侧孔小、3折边。建于丙申年(2016)年八月。桥面彩色,长56.90米,宽4米多。两边置石栏杆,栏杆末端置抱鼓石;望柱28对,柱头云纹圆头状。桥北,压乌山岛隔湖相望,远处老虎洞山连绵起伏;桥南均水桥与之平行,相互守望。桥名取自明代蔡仲光“为寄相思拂浪回”的诗句。蔡仲光(1609-1685),原名士京,字大敬,清萧山人。明末诸生,以博学著称,后匿迹山林,悉心从事灾异、星象研究,著《地震说》一卷。康熙年间,征召隐士,知县登门相邀,蔡仲光推辞不就。著有《谦斋文集》、《谦斋诗集》。
《谦斋诗集》收有蔡仲光的《城山越王台寄友》一诗:古刹苍松清吹哀,寒临白日越王台。浮云江上非无意,为寄相思拂浪回。诗的后二句是说,江上飘来飘去的浮云并非毫无人间的情意,为寄达我对友人的思念,它们也逆向拂着浪头飘回来了,似乎在等待我通过它们把思念之情寄给友人。
如今新时代了,站在拂浪桥上,只见微风拂浪,湖波粼粼,一到春天更如桥联所云:“一湖春水随风动,万点莺声逐柳回。”赶快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湖景,发给远方的朋友共享。
踏雪桥
位于拂浪桥东北,这是一座7孔石拱桥,建于丙申年(2016)年夏。桥长48.38米,宽6.30米。桥面彩色,呈弧形,单侧人行道 ,石板铺砌。两边置石栏杆,栏杆末端置抱鼓石;望柱24对,柱头呈方形。伫立桥上,远望石岩山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湘湖边,守护着钱江南岸的湘湖这颗明珠。“踏雪”之名,移植于清末民国初《辛庐八景》之一的“至湖岭踏雪”。辛庐是《萧山湘湖志》作者周易藻在湘湖的别墅,因建造时“岁在辛酉”,故名辛庐。辛庐和《辛庐八景》见于《萧山马谷周氏宗谱》。至湖岭在湘湖西北,海拔65米,旧时这岭是西兴与湘湖之间往来通道。从西兴来湘湖,翻过此岭 ,就到了湘湖,因此而称至湖岭 。
至湖岭山麓旧有复兴庵,俗称“至湖岭庙”。明嘉靖年间始建,清同治、光绪年间重修。清人汤树棠《至湖岭晚步》诗云:“山远淡云封,村静孤烟起,斜日一僧归,缓入钟声里。”西北是王家坞。那时湘湖水伸入坞内,形成一湾坞中之湖。当时从下孙到至湖岭,是条蜿蜒的石板小路,路外是湘湖,路内为王家坞(湖)。冬天下雪,小路积雪,犹如一条白色的带子,路两旁银湖吐光。雪后初霁,斜日里一僧踏雪而归,这意境就是“至湖岭踏雪”。
如今事过境迁,为筑风情大道,至湖岭已炸平。王家湖已淤成平陆,建成排屋住宅区,始称苏黎士小镇,现名休博园一区。至湖岭庙易地重建,即今复兴寺。踏雪桥名,令人回忆起昔日“至湖岭踏雪”的景观,勾起了几多乡愁。
问客桥
走过踏雪桥,沿堤向东便是问客桥。此桥为3孔石拱桥。建于丙申年(2016)夏。桥长43.77米,宽6.30米。彩色桥面,单侧人行道,石板铺砌。两边置石栏杆,栏杆末端置抱鼓石;望柱20对,狮子柱头。此桥桥名出自唐朝诗人乡贤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贺知章,字季真,唐朝越州永兴(今萧山)人。湘湖边的史家桥村是他的故里,为纪念他,今名知章村。他成年后,从湘湖坐船,驶向长安,成就一代名家。历任太常博士、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他是唐朝著名诗人,其《回乡偶书》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客桥上吟咏贺公的《回乡偶书》诗,不失为一种人文之雅。那份浓浓的乡情令人心潮起伏。伫立桥上北望,见石岩山犹似一头蹲伏的雄狮,山上先照寺及金刚塔隐隐可见。桥南是连片的荷塘,一到盛夏,莲叶接天,藕花满湖,荷香四溢,山水显得静谧而清淡。
映雪桥
位于问客桥东南,为一座7孔石梁桥。建于丙申(2016)年秋。桥长24.60米,宽5米多。彩色桥面,单侧人行道,石板铺砌。两边石栏板上雕荷、菊、松、兰、梅、竹等图案,还有 10对望柱,柱头为含苞待放的莲花。桥的两旁置十二生肖石兽,东为鼠、牛、虎、兔、龙、蛇,西是马、羊、猴、鸡、狗、猪。湘湖小隐酒店近在桥的东头,远处则是隐隐的石岩山;东南角一座新建的3孔石梁桥,虽未取名,但已与映雪桥日夜相伴。
映雪桥以“孙康映雪”的典故命名。湘湖北岸的湖里孙村原为孙姓聚族而居。湘湖孙氏的先祖,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武的第五十世孙应鸜。元代初年,从富阳龙门,迁至湘湖边的城山南麓定居。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上孙、中孙、下孙3个自然村。
孙氏家族一直以先辈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勉励族人勤学苦读,努力进取。因而孙氏宗祠的堂号为“映雪堂”。为了保护建设湘湖、实现还湖与民的新世纪伟业,2003年湖里孙村整体迁移至湘湖家园。为了留下这段历史记忆,传承孙康“映雪读书”的苦学精神,故在下孙文化村重建孙氏宗祠“映雪堂”,并命名此桥为“映雪桥”
文笔桥
位于映雪桥北,系单孔石拱桥,建于2016年。桥长60 .00米,宽约6 米。彩色桥面,呈弧形,两侧人行道,石板铺砌。桥两边置实体石栏板,望柱30对,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拱券半圆形,分节并列砌筑。伫立桥上可远望木尖山的文笔峰,故名文笔桥。湘湖南岸的木尖山,因山顶旧有塔,故又名塔山,其主峰海拔257米,在湘湖诸山中最高。因耸立似笔架,古时萧山文庙的大门又面对此峰,故称文笔峰。因而传说此峰风水“主文运”。文笔峰两侧支峰,拖青叠翠,逶迤向北,环抱成坞。坞内绿荫丛中有千年古刹百步寺。
百步寺,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建号崇福院,治平三年(1066)改名显教寺。元至元年毁,明洪武间重修。相传寺内原有和尚99名,个个习武练功,功夫十分了得。后惊动朝廷,认为和尚习武图谋不轨,妄想造反,于是把寺门由朝南改为向东,并从山坞口至寺前砌石阶百级,称“百步禁界”,以此镇住和尚邪念。从此,显教寺俗称百步寺。百步寺周围有不少胜迹。寺前原有宋代古井,现已开挖成潭。潭水清澈明净,终年不干。站在潭边举目远望,见四面青山围合,佳木繁阴,野芳幽香。文笔峰犹似翠屏,挺拔秀立。峰背上有条山岭,酷似一条向上爬的蜈蚣,称“上天蜈蚣”。岭上有石,看上去宛如蜈蚣的嘴,真是惟妙惟肖。民国《萧山县志稿》载,百步寺“旧有阁,面众山,曰环翠,为士大夫登览之所。寺僧厌庸鄙客数至,乃易为诸天阁,与山相背,无复旧规”。百步寺为萧山八景之一“文峰拱秀”的主景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由于文笔峰山高,积雪融化比较迟缓,形成“文峰积雪”景观。清代孙启山有诗:“文峰渐见雪澌澌,顷刻堆成白玉脂。”冬日雪后初晴,在文笔桥远望,可见“文峰积雪”景观。文笔峰下的史家桥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