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够见证过去那些辉煌文明和历史的,莫过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了,而在山西省永济市附近,就有一处著名的名胜之地,那就是伫立在蒲津渡口的黄河开元铁牛。
在四尊铁牛静静地放置在露天看台上,让游客参观观摩。开元铁牛的来历,可是一点都不小,在历史书上便有记载。
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为了稳固蒲津浮桥,而从而为此秦晋两地的交通,从而专门建立四尊铁牛放置在浮桥的四个角。为什么要塑造成牛的样子呢?《易经》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因此古人也认为牛这种动物,也能够有效地镇压住洪水的爆发,因此它也就被指导科成为了一个具有实际功能的艺术品。这些铁牛亮眼圆睁,呈现出负重状,形象逼真,而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高1.5米,肩宽0.6米。其重量加上下面的底盘和铁柱,重大约40吨左右。
蒲津浮桥一直存在到了元代末期,最终因为年久失修而毁坏,然而铁牛却依然顽强屹立在这里,而随着黄河改道,他们也逐渐被泥沙埋没。等到20世纪40年代,河水从蒲州西城墙流过的时候,人们下水还能够摸到铁牛的牛角,有的行船,还会出现被铁牛挂伤船底的情况。不过到了50年代,因为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加上河水西移动,因此开元铁牛已经被深埋在黄河水面下2米多深的河滩里面了。
但是黄河铁牛的故事,却一直在当地传播着,等到了1989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勘探,总算具体摸清楚开元铁牛的位置,但是如何将其弄上来呢?要知道这可是四十多吨中的大家伙,而且河水过浅,承载不起过大吨位的吊船。保护工作因此也是步履艰难,最终山西省文物局想到了一个方法:就地提升。将铁牛的高度从原地提升12.8米,并且建造平台,提供铁牛摆放,这样一来就可以啦!
然而实施这个方法,也是困难重重,包括填河造陆需要动用多少力量,用什么样的工具提升,如何制作铁牛底架,又怎么防止已经生锈易断的铁牛减少损害。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经过数个月的努力,铁牛总算成功地脱离了黄河水,再次得以重见天日,这里也就地建设成为了景点并且存在31年,一直今天。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动用了这么大的功夫,为何还是选择将其露天放置而不进行保护呢?
事实上,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专家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保护铁质文物是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运输这一块,铁牛的体积是世界罕见的,再次搬移也很有可能出现损坏,谁又敢去动他?因此保留原状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工作人员也在铁牛表面进行除锈处理,并且涂上防锈漆层,也无需担心风吹雨打的问题了。毕竟铁牛能够在水中浸泡这么多年,有着1千多年的岁月都没有事,也能够说明它质量的坚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