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永济市13公里处,有一处蒲津渡,在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古渡口,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存在,如今依然被完好的保存,如果游客前去参观,还能看到过去的石碑和修筑的桥木,以及渡口最为显眼的铁牛。它们作为唐朝期间的文物,为何露天摆放30年不保护呢?其实想摆,但是并不能。原因还得慢慢说起,
根据唐史记载,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唐帝国再次迎来了鼎盛时期,因此当地决定,重新修筑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的浮桥。
最终工匠铸造了四尊铁牛于河两岸并各有铁人,如牧策牛前后摆列,面朝西,以此来稳定桥墩,在蒲津浮桥建成了以后,这里成为了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一直经过宋元,来到了元朝末期,因为战乱,才彻底损毁,随后只剩下四尊孤零零的铜像,隔着河流相望。因此他们又被当地人称之为“镇河铁牛”。
时光荏苒,黄河多次发生改道,而停在河边的铁牛们,也逐渐沉入池水,被泥沙所淹没。但是它们的故事,却也一直在当地流传。
20世纪40年底,河水经过蒲州,在旱季下河,还能摸到铁牛的牛角,过路的船只,也出现过被挂伤船底的情况,到了50年代,随着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铁牛随即被埋藏在黄河水面2米以下的河滩里面了。
最终到了1988年,永吉县博物馆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对沉浸在泥水中数百年的铁牛,展开打捞和修复工作。
然而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铁牛每一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是我国目前发现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无论是国内外极为罕见。
相比之下,四尊雕塑的重量,也分别在30吨左右,要知道一辆37座的公交,也才15吨半,而铁牛所在的位置,是在河边,其地形,也不适合大型塔吊进行施工作业。
更为重要的是,铁牛经过多年来的河水侵蚀,很有可能变得十分容易摧毁,因此想要将其拿出来,不是容易的事情,最终施工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也就是就地提升,采取造陆填河的方式,将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
这样一来,用什么工具提升,如何使其在不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安全着陆等问题,也有相对应的手段了。
事实上,将铁牛露天放置,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它们实在是太重了,而施工人员在铁牛上进行防锈处理后,倒也能对付一般的风雨天气,毕竟人家在河水里面泡了这么久,不也什么事情都没有?因此黄河铁牛,伫立在蒲津渡上,成为了一道十分壮观的景观,而它们也标志着唐代最为杰出的工艺,相信在将来,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