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坊门,明清时就是西安城中一条街巷。位于西安城竹笆市街中段路西。在原唐长安皇城左威卫处,马坊门北段东西横街位于唐城第五横街东段,唐末以皇城改筑为府城后逐渐形成为坊巷。匚形巷,东起竹笆市,中段南折,南至北牛市巷,长215米。据《唐皇城图》竹笆市是通向尚书省的一条南北街。古代这一带称通政坊,明清时是紧靠总督部院行署的马厩,得名马坊门,至今仍沿称。
据宋联奎编著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中说:“巡抚内院署即笔帖式衙门在城内马坊门街,创建年月无考。光绪三十四年理事同知缺裁,凡理事厅原管驻防旗籍事务悉归内院兼理。”另外,查看《清代西安府图》,在“巡抚部院”东边有“内院署马坊”,因而将这个地址前面的一条弯曲小街叫“马坊门”街是有根据的,这里西通南院门广场,东通竹笆市。
《碑林区志•大事记》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西安电报局在南院总督部院东侧(陕西省图书馆驻地)成立。还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西安邮政局在马坊门成立。”
从以上记载看,西安电报和邮政业务是从马坊门起步的。另外,我在撰写《正学街》一文中写到在正学街南口开的一家刘静轩镶牙所。正学街南口所在位置与马坊门相连,和正学街长度差不多的马坊门,街上竟开了五六家镶牙馆。俗话说做买卖的爱扎堆,形成了什么锦旗一条街、电子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
幽静的小街——马坊门
而马坊门周围这一片成了西安有名的镶牙馆的集中点,西安城乡乃至外县的人都络绎不绝到这里来镶牙。马坊门省民众教育馆门前有一家摩登商店,名“义厚长”。“摩登”两字表明了此商店属当年的时尚潮店。马坊门的西头两边走道上摆了些卖袜子、手帕及妇女用的针线之类的小货摊。往东路南有“天津鸿安祥”鞋店,这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安唯一的大鞋铺,当时一般人都穿的是自己家纳底子、打袼褙做的布鞋,如果能买一双天津制的“京皂布鞋”穿,就会觉得特时髦和自豪,至于穿“礼服呢鞋”,那是当年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
以后这个鞋店改名“新履”,出售的布鞋皮鞋样式种类之多仍数西安第一。马坊门路北,在正学街的南口外往东,1930年著名西安籍电影演员周伯勋开了一家“秦风电气商店”,可是遗憾的是大约半年时间就关门歇业了。再往东有西安最大的“大成兆皮货店”;还有位于马坊门7号的“民光电影院”,放映有声影片,经常上座率很高,是于右任的堂弟于孝先在1935年独资创办的,抗战期间曾停业一段时间。《碑林区志》载:民光电影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歌唱春色》,1954年4月26日改为公私合营企业,1959年12月因影院池厅出现险情而停业”。民光电影院在当年西安市的八大影院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与它一街之隔、相距不远、位于竹笆市的阿房宫电影院。
它隔壁有家上海人经营的“四如春饭馆”,以卖小笼包子著名,同时也是西安第一家擅长做鲜鱼和甲鱼名菜的铺子。
说到上海人进入西安设店,马坊门曾经有一家上海酱园,《西安市志》有记载,该店在西安名噪一时。但《西安市志》在记载副食品名店中位于东大街482号的钟楼食品商店时说:“钟楼食品商店,原名上海酱园,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不知这两家上海酱园是否一家,后来由马坊门迁到东大街的呢?
西安老街 绘图/@ 陶浒
四如春饭馆旁边还有利群绸布店,为一家平房三间门面的铺子,规模不大,但由于在马坊门到竹笆市的东口处,过往行人多,进店买东西也方便,同时该店营业员对顾客热情周到,价钱又较合适,所以信誉好,满意度高,在和别的布店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营业状况好,20世纪50年代改为公私合营,后为国营,至今仍在。
而利群绸布店的掌柜是家居东木头市街108号的主人窦自强先生。1932年窦先生同友人时冠九等联手创办,从卖布头做起,生意渐至做大。1956年,窦先生将埋藏在《利群商店》地下的4000多块银圆无偿地交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1956年1月20日的《西安日报》以“四千块银圆的故事”为题报道过此事。”1956年同一月的26日《西安日报》又在头版报道:窦自强老先生还把自己在马坊门的一院私房捐给国家,窦老先生为了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此高风亮节,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写此文时,窦自强先生的孙女窦晓卉和丈夫杭晓江正巧来我家。她告诉我:窦自强先生还是杨虎城将军的救命恩人。
再有,民国二十年(1931)11月,在马坊门街开业的“西北文化书局”,经销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和文艺书籍。还有“生活书店西安分店”也在马坊门25号,民国二十八年(1939)被查封。
马坊门亮宝楼
最值得一说的,西安书店业的标志,人所共知的南院门“古旧书店”前身的公益书局,辛亥革命前就创办于马坊门,后搬到竹笆市,再落脚现址,至今仍在,栉风沐雨已达100多年。
以上几家书店与书局,曾聚首这短短的仅有215米马坊门街,加上“亮宝楼”、中山图书馆(省图书馆)、民众教育馆、民光电影院等文化单位,可见此街当年文脉之深厚。
我1986年后家住社会三路(又名所巷),离马坊门不远,中间隔着西大街,曾在马坊门粮店买过荞面饸饹与罐罐馍。
饸饹号称是蓝田的,罐罐馍是临潼的,都是陕西名特小吃,都是我的最爱。罐罐馍是馒头的一个品种,因形似方型罐罐而得名,而一般馒头是圆的。
临潼斜口镇罐罐馍最有名,曾经有临潼文友给我送过一大袋子。吃后感觉不一样,筋道柔韧,很有嚼头,面硬而酥,一层一层的馍瓤,越嚼越香。夹点油辣子,那可是给个德懋功的月饼都不换的享受了。那时我上班经常加班,回家吃饭相对也较少。文友送的一大袋子罐罐馍,足有五斤重,家中没冰箱,一下吃了半个多月,谁知放这么久,这罐罐馍还不发霉、也不变馊,虽然放得有点干,但仍然很酥,嚼起来更有特色。过后我才知道蒸罐罐馍,发酵的面搓得很硬,一般不好揉,只能是用杠子压。
当年,马坊门粮店是西安市妇联命名的“三八红旗”单位,在这一块名声不小。
《碑林区志•商业贸易》载:“1978年5月,马坊门粮店首先打破了在粮食计划供应期间,只卖成品粮的老习惯,从社会需要出发,开始了罐罐馍、荞面饸饹等熟食品的经营。当年经营量已达29.5万公斤,年纯利润3万元,收到了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粮食部门采取积极倡导统一规划、集中资金、分批实施的办法,共投资86万元,先后改建扩建门点7处,新增供粮面积2468平方米,购置设备千余台(件)。到1993年经营食品熟食门点75个,经营品种500多种。1978到1993年,用于熟食食品加工的粮食共263003吨,实现利润1560.05万元,上缴税金234.8万元。”
报纸上还发了文章,《粮店的“生意经”——记西安市碑林区马坊门粮油食品商店》予以肯定。
曾经的马坊门是一条清幽僻静的小街,当年我专门爱串小街碎巷子,去南院门,就喜欢过鼓楼十字,从竹笆市右拐进去经马坊门,边逛边欣赏小街风景,优哉游哉。
正学街南口
后来,发现马坊门也受正学街、竹笆市商业的影响熏染,一街两侧有了不少锦旗店和广告公司,有什么万东广告装饰公司、联友锦旗社等。好像一段时间马坊门也变得较为脏乱差,地面上垃圾成堆,天空上电线乱成蜘蛛网。
这几年路过马坊门的次数少了,也不知这条曾经文脉厚重的老街变成啥样了?写此文时就计划着哪一天,一步一步用脚再丈量一下,我心中难以忘记的马坊门。
总之,不管怎么说,马坊门如今还有名闻一方已修复一新的百年“亮宝楼”,还有西安市委原东院内富丽堂皇的大礼堂,文脉未断,就值得多去几回。
本文经朱文杰先生同意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