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颍县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2.0版)(续)
(二)监测系统。
1.报备核查。
不断优化升级来(返)豫人员信息报备系统,依托省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汇聚来(返)豫人员信息,与民航、火车购票、手机漫入、区域协查等信息进行比对,对异常人员自动进行信息抓取和风险预警,直接推送当地指挥部。同时,与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四类药品”购买、中高风险地区、行程等信息进行关联,形成来(返)豫人员详细信息库。社区(村)对返回人员要当天排查到人、管控到位。
2.“四个筛查”。
①定期筛查。针对27类重点人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按规定频次定期进行核酸检测。要摸清辖区内27类重点人群中相对固定人群底数,建立本地数据库,同步至省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并实时更新。疫情发生后,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结合本地实际,加密筛查频次。 ②重点筛查。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前7天每日1次核酸检测,第10和14天分别进行1次核酸检测(第14天“双采双检”),解除隔离后第2、第7天各“双采双检”1次。次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含特殊情况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前3天每日1次核酸检测,第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第7天“双采双检”)。封控区内所有人员前7天每日一检,第10和14天分别检测1次,上门采样。管控区所有人员第1、4、7、10、14天每日检测1次,10合1混检,管控小区内采样。 ③区域全员筛查。各省辖市根据研判情况适时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消除隐匿传播的风险。郑州市城区每月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 ④定点自愿筛查。“应检尽检”之外的居民,根据个人需要自愿开展核酸检测。各地按照就近、便民、常态、科学的原则,在居民区(大型社区、城中村)、交通场站(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办公区域(工作园区、大型企业等)、大型商超(商场、超市、农批市场等)、大型户外场所(公园、体育场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店周边、大型建筑工地等场所合理配置便民核酸采样点,提高居民核酸采样便利度。原则上城区每3万人设置一个便民采样点,以固定点为主、流动点为辅,减少人员聚集。各便民核酸采样点要公示服务时间,原则上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采样点提供24小时服务。
3.场所码。
各类需要掌握人员到访情况的场所,包括社会服务和管理机构、商贸、服务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娱乐休闲场所、交通场站等,实行扫码通行制度。省、市、县均要建立场所码信息数据中心,接入省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及时比对有关信息,发出风险预警。
4.区域协查。
强化信息分层分类,精准管控策略。坚持公安、公卫、通信、大数据等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省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作用,第一时间对包括中高风险地区入豫返豫人员、各省推送的协查人员等风险人员信息进行赋码管理,并推送至属地疫情防控机构。属于突发协查任务的,1小时初次电话反馈,12小时完成正式反馈;密接人员信息协查,6小时初次反馈,24小时完成管理情况、核酸结果等信息反馈;次密接人员、同时空伴随人员协查,12小时进行初次反馈,24小时完成完整反馈结果。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省的返豫人员信息根据研判结果,分成紧急任务、急任务、一般任务,分别参照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等,开展协查管控。
5.C班专业研判。
6.重点行业(机构)监测。
医疗机构、学校(高校、中小学、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监所、工厂、建筑工地、物流企业等人群聚集性场所,实行闭环管理,每天开展健康监测,定期开展核酸检测。
7.重要时段监测。
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节后迅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筛查,严控流动性风险带来的隐匿传播。
8.聚集性活动监测。
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科学精准从严从紧、有活动必须事先报批、事前做核酸检测原则,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严格管控各类聚集性活动。对于经贸类活动,严格落实报批手续,严格落实防控措施,规模和形式服从质量和效果。对非经贸类活动,原则上不办少办,确需举办的,能线上不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的,线下小规模,线上不限制,实现小活动、大宣传、好效果。线下50人以内活动要制定防控方案、严格执行防控措施,50人以上活动报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100人以上活动报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500人以上活动由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后报省指挥部备案,省委、省政府举办的聚集性活动由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提出评估意见。对于群众的婚丧嫁娶等活动,以村(社区)、乡镇(街道)为单位,加强教育引导,倡导简办少办节约办,确需办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编 辑 | 高 迪
审 校 | 张健雅
监 制 | 梁占杰 张志武
特别声明
未经许可请勿随意转载或摘编本公众号刊发的政务新闻,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