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在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物理系,博士生曼弗雷德·斯坦纳(Manfred Steiner)顺利的通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年,斯坦纳已经89岁了,距他开始正式学习物理学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事实上,这已经是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斯坦纳获得的第三个博士学位。
早在1955年,23岁的斯坦纳就已经在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又麻省理工学院(MIT)拿到了一个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5年,斯坦纳被任命为布朗大学医学院血液科主任。
退休以后,68岁的斯坦纳重返校园,从物理学本科课程念起,用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说: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是我儿时的梦想,物理学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89岁,他拿下人生第三个博士学位
来源 | 群学君整理
01
深埋于心的物理学家梦
1932 年,施泰纳出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战争的硝烟充斥着他的青少年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离开了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高中毕业时我就知道,物理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但经历过战争之后,我的母亲和叔叔都建议我学医,因为在战后动荡的年代,这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斯坦纳回忆说。
尽管擅长并热衷于物理,但斯坦纳还是听从了家人的建议,搁置了自己内心深处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梦想。
他解释说,
“我的叔叔就是一名医生,主攻耳鼻喉科。他在美国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教整形外科(比如缩鼻)。他们劝我说,学医是我最好的出路。所以我和自己达成了和解。我告诉自己,‘他们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还多’。”
进入大学的斯坦纳先生对物理学的热爱没有一丝一毫的消减,他会去听物理学家们的讲座,疯狂的迷恋晦涩难懂的量子力学。
后来在布朗大学的新闻稿中,他说道:
“这是一个始于我童年时期的旧梦,我一直想成为物理学家。”
尽管内心深处深埋着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童年梦想,但是斯坦纳在自己的医学道路上同样表现的异常出色,印证了那句话,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
02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1955年,斯坦纳在维也纳大学拿到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不久,他又奔赴美国,最终拜在当时最杰出的血液学专家威廉·达莫夏科(William Dameshek,1900-1969)门下,接受血液学培训。
在此期间,他还同时在MIT学习生物学专业,并于1967年获得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可以说,即使没有学自己最爱的物理学,斯坦纳也表现得非常优秀:1968年成为布朗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1978年成为正教授,从1985年至1994年担任布朗大学医学院血液学部门的领导。到2000年68岁退休时,施泰纳可以说是已经为医学贡献了一生,成就斐然,声名卓著 。
这样的人生履历,谁看了不说一句了不起?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在这么多的学科中,弗雷德·斯坦纳先生偏偏就这么迷恋物理学呢?
面对这个问题,他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总觉得医学中变量太多。在物理学中,尽管也很多变量,但你能达到其他任何科学领域都无法匹敌的精确性。”事实上,即使身在医学院,斯坦纳有时也会去听著名物理学家沃尔特·瑟林(Walter Thirring)的讲座。他说瑟林的讲座总是能让自己着迷。“我被量子物理学迷住了,总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03
时隔54年,拿下第三个博士学位
医生的职业生涯异常忙碌,斯坦纳无法不全身心地投入。但对物理学的热爱,却仍然潜藏在他内心深处。这种执着,最终在退休这年“爆发”。2000年,斯坦纳正式开始从医学向物理学的跨越。
这一年,68岁的斯坦纳正式从教授的岗位上退休,以特殊学生的身份正式入读布朗大学,开始物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新鲜人(freshman)。
尽管斯坦纳自嘲自己只是年纪“大一点”,但是高龄确实为自己这段崭新的求学圆梦之旅增加了不少的麻烦,因为身体问题,他一个星期只能上两节课。所幸身边年轻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位“老同学”。
2007 年春,这位75岁的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修够了学分,获得了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资格。他想研究核物理,但又担心这导致自己远离家人,于是他联系了凝聚态物理理论家布拉德·马斯顿(Brad Marston)教授。马斯顿说自己没有研究过核理论,但可以给施泰纳一个自己做过的跟核物理最接近的题目:玻色化(Bosonization)。
一开始马斯顿教授非常犹豫,他不相信如此高龄的学生能学物理学,尤其还是理论物理学。但最终,他说了“yes”,因为“斯坦纳成为物理学家的毕生梦想感动了我”。
用马斯顿教授的话来说,玻色化这一研究方向“很有挑战性”。此前,教授的团队一直试图将玻色化方法扩展到更高维度,而斯坦纳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突破其中的局限性。
担任斯坦纳博士答辩论文reader的詹姆斯·瓦勒斯(James Valles)教授表示,这位比自己年长30多岁的老人是一个能给人鼓舞的人,“我记得第一次见斯坦纳是在学校走廊里,当时他还在读本科。他毫不掩饰自己想投身物理,而且想一辈子沉浸其中。作为一个在另外一个领域也有着出色成就的人,他对于物理的热爱真的令人深受鼓舞”。
经过14年的努力,89岁的斯坦纳完成博士学位所需的所有内容,以论文《对玻色化几何解释的修正》( Corrections to the Geometrical Interpretation of Bosonization )答辩成功。
“这感觉真好,我现在就在世界之巅。” 老爷子欣喜若狂,“虽然我已经有了两个博士学位,但这个是我最珍惜的,我一生都在为它努力。”
虽然斯坦纳不是世界上获得博士学位最年长的老人,但他的事迹鼓舞了很多人,全美各地有不少人联系他,询问“不再年轻时,该如何追逐梦想”。对此,他的建议是:
去做你爱做的事。
04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像斯坦纳这样“青衿之志,白首方坚”的学人,并不少见。2015年,99岁丹尼尔斯(Doreetha Daniels),在经过7年的刻苦攻读之后,于加州峡谷学院(College Of The Canyons)完成大学学业,获得社会科学学位。
曾亲眼见证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性事件的丹尼尔斯女士看着自己的孙辈们硕士毕业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重新回到校园,攻读社会科学学位。做出这样的选择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重回校园的7年中,她曾多次中风,但依旧选择坚持。在接受采访时,丹尼尔斯激动的说:“不要去幻想任何事情,你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019年,97岁的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古迪纳夫 的研究领域是锂电池,而他自己就是“超长待机的最佳证明”。获奖后,人们开玩笑说,Goodenough(“足够好”)应该叫做Oldenough(“足够老”)。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古迪纳夫还幽默地说:“我还有时间,我才90多岁!”
2021年,94岁的数学家琼·伯曼(Joan Sylvia Lyttle Birman)被遴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年她已经94岁了,54年前她获得博士学位时,已经41岁“高龄”了。事实上,伯曼在80岁以后还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其中最新一篇完成于2018年,当时她已91岁。
在延毕率逼近 70% 的当下,读完博士,不少人也快 30 岁了,难免自嘲一声“大龄青年”,不过在西方国家,花白头发的博士生并不罕见。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CSES)的博士学位调查数据,有接近 1/4 的人是在 35 岁以后才拿到博士学位的,其中 5.3% 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年龄在 41~45 岁之间,更是有 6.9% 的人年龄超过 45 岁。
《论语》里说: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人人都喊着“出名要趁早”的年代,这些老先生老太太,是不是给我们树立了更令人钦佩的榜样?追求人生的梦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依旧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