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实习生 杜筱雨
图据安居区融媒体中心
今年“五一”假期,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的“海龙凯歌”农旅园区,成了网红热门景点。仅5月1日当天,就接待游客46700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40余万元。高峰时,车辆排到了高速路口。
海龙村被誉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该项目也是遂宁市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如今,海龙村正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产业,深耕文旅资源,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创新品牌。
幸福生活先行地:
村子变景区 村民当老板
从安居城区出发,车行20分钟,就能抵达常理镇海龙村。走进“海龙凯歌”农旅园区,石木结构的民居上,挂着红椒、玉米、斗笠、蓑衣等农作物和农用物品。墙体上,富有年代感的标语十分醒目。
在上世纪70年代,海龙村因大力发展沼气而全国知名,吸引了各地代表团前来考察、学习,被誉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如今,海龙村以“沼气”为媒,打造情景式博物馆,复建“老街建筑群”等具有时代记忆的动静场馆。
村里,小卖部、供销社、杂货铺、食堂等,重现当时的场景,在重构的环境中,让游客一起感受曾经那个年代的风貌。豌豆粑粑、麻花、糖油果子等传统小吃,也唤起了游客的儿时记忆。
不仅是游客在游览中获得满足,当地村民也借助农旅园区的建设,在自家门前做起了生意,当起了老板。“卢记鸡汤抄手”店主卢红春,是土生土长的海龙村人,原本在外创业的他,看到家乡发展文旅产业后,毅然返乡创业,利用家中老宅,开起了特色小吃店。
不仅如此,自2018年以来,海龙村通过改造低效林,选择适合本地的黄桃和彩林,发展成片成带成规模的经济林,一千多亩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桃子、红薯、大豆、玉米等作物。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2万元,村民平均收入,也从原来的几千元,提高到了现在的2万多元。
乡村振兴示范地:
农文旅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低碳村
乡村振兴中,在遂宁市、安居区两级支持下,海龙村利用其独特的乡村风貌和文化底蕴,将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遂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海龙凯歌”农旅园区。
村子将发展沼气列入乡村振兴的一揽子计划,利用生猪养殖场建设规模化的沼气使用基地,还原老旧沼气池面貌,打造“中国沼气博览园”。同时,通过建设沼气陈列馆、农村能源历史博物馆等特色馆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产业项目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唯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海龙村正锚定“大地景观化”目标,全力推进土地调型、航空蔬菜基地打造,同时积极招引涉及黄菜油、生猪、高粱等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下一步,海龙村还将完善产业结构,发展农作物加工、民宿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低碳、零碳村庄。
学思践悟必选地:
忆往昔岁月 品美丽乡愁
“海龙凯歌”农旅园区内,还原了大礼堂、农耕文化馆、沼气陈列馆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人民一边抓生产、一边发展沼气的场景。通过“复古”的村庄风貌,突出大地景观化、农村田园化、庭院果蔬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低碳赋能共同富裕,吸引游客走进景区,感悟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幸福,品味美丽乡愁。
“今天爸爸带我来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没见过的东西,感受到了以前长辈们的艰辛,也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走进农耕文化馆,映入眼帘的是二十四节气介绍,和犁、锄、耙等各种传统农耕器具,谭婕妤在父亲的解说下,参观了馆内与农耕有关的实物、文字以及场景再现,这让她深受震撼。
除此之外,村里还有以稻田学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有星空营地、鱼虾田趣、稻田迷宫等体验打卡点,游客可体验丰富多彩的农趣生活。下一步,海龙村还将深挖“吃住行游购娱学”需求,深化研学游和休闲游路线,有机串联稻田学校等20个打卡游学点,优化提升党建培训、农事体验、亲水游乐等旅游研学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