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夏,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局任职。
这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这其中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原方面刘伯承、邓小平一再要求增加领导力量。
这与1947年9月22日党中央的一个决定有关。当时中央电令:陈粟(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东兵团改为山东野战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导,受华东局领导——这样使得晋冀鲁豫中央局(随后,为了经略中原,晋冀鲁豫中央局改为中原局)管辖的范围大大扩大。但是,领导力量却显得不足。
1948年2月,刘邓电中央请调邓子恢。
4月,他们得知华野第一兵团暂不南下后,立即报中央,请调陈毅到中原工作。刘邓在电报中提出:
一、中原局辖区甚大,因为中央决定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到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但领导力量极嫌薄弱;
二、部分野战军在二十万人以上,粟裕迟出(南下),则达三十万。军区武装约二十万人,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
因此,他们建议:
一、以陈毅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
二、组织中原军区。
关于陈毅的军队职务,他们提出了三个方案:1,陈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2,陈毅任军区和野战军第二政委;3,陈毅任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建议还提出:陈毅在华野职务不变(后来这获得毛泽东的支持)。
5月,刘邓再报中央,提出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以现中原局力量实难胜任,建议:
一,彭真任第一书记,陈毅、小平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二,陈毅兼军区第二司令员并兼野战军司令员;
三,粟裕如暂留中原,则兼军区副司令员兼野战军副司令员。
随后,党中央经过研究,决定陈毅的军队职务是:中原军区和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华东的职务不变。
5月21日,毛泽东等人致陈毅电,交给陈毅和邓子恢的任务:“去建立中原 军区和中原局的经常工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这也与华东局这一边的情况有关。
80年代,《陈毅传》编写组采访了一位熟知当时中央情况的老同志。这位老同志说:陈毅调到中原去,当时不仅仅是饶漱石告状,上面有一位中央领导人也说:陈毅在山东,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他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诸如此类,对于陈毅调往中原局也不无影响。
但是,毛泽东是信任陈毅的。1948年2月,在陕北杨家沟,毛泽东亲自写下一份手令: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毛泽东亲自写手令,可不是寻常事。
毛泽东把陈毅调到中原,就是避逆就顺,知人善任之举。
毛泽东了解陈毅在华东的处境,而中原的邓小平 ,是陈毅同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胸襟开阔,两人性格近似;刘伯承则是一同搞顺泸起义的,韬略根底很深,与陈毅也素来相投。刘邓加上陈毅,自会情投意合,相得益彰。这对于两大野战军的协同配合,好处是说不尽的。中原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局势可以大展开。至于山东,已经不是主要战场了,饶漱石等人虽然没有军事知识,但有井冈山老将谭震林顶着,塌不了天。
因此,陈毅离开阜平时,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说:
“目前我们和蒋介石逐鹿中原,处于极紧张阶段。中原的困难,是中国革命最后最大的困难,如能加以克服和巩固之,则等于胜利!”
毛泽东高瞻远瞩,把刘、邓、陈三员大将放在中原,已不是“鹿死谁手”的问题,而是“逐鹿中原,鹿速死我手”了。于是中国历史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便逐渐拉开了大幕!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陈毅被调去中原局的前因后果,揭秘了这一历史内幕。该书以当事人的口述和史料真实、客观、公允地记述了十大元帅的征战历程及其鲜为人知的个人性格,为该书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