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孩子的想象力往往是最丰富的,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所有的认知度为零。
在面对我们认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认为是约定俗成的事情,但孩子却总想知道个这究竟是为什么。而大人也因为早已见怪不怪了潜意识认定就是这个样子,反倒会因为孩子提的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而感到头疼不已,然后发现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无法为孩子解答。
另一方面,因为现在教育的压力很大,小朋友从很小就要在家里学习英语,学习算术,背诵古诗词,为的是给以后打好基础,让孩子在起跑线上获得一点优势。
这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在诵读《悯农》中的其中一句时,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连老师都无法回答上来。
悯农诗两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可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了,大家从很小的时候就背诵过。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农民伯伯种地很辛苦,他们顶着炎炎烈日,汗水也拼命地流淌浇灌在泥土里。而我们吃的这些饭菜就是他们这样劳作得来的,所以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教育我们应该节约粮食。
借这首诗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文化诗词,又能引导孩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失为两全其美。
可是,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这首诗,你知道他的作者是谁吗?
或许有些人知道,但绝对有一部分人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卡壳,因为这位诗人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名垂千古,他就是唐朝诗人兼宰相李绅。
《悯农》其实是两首诗,还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上一首是在劝诫人们不要浪费粮食,而这一首就是在体恤农民,为他们担忧。
大家都知道秋收春种,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这片农田,但即使是将家中所有的田埂都好好利用了,也还是会有因为收成不好,而无法裹腹而饿死的农民。
要知道农民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生活得不容易,即使在唐朝这样的盛世也是如此。那时候并没有便利的机械化的劳作工具,生产率也不高。
要想收成好,那只能为家里增添人丁,家里人越多,能干的活越多自然也就能好一些。
李绅铺张浪费的日常
读到李坤这两首关于农民的诗,在了解一些李坤平日里的生活,也多少有些反差。诗中的农民过得有多穷苦,李坤就过得有多锦衣玉食。
身为宰相的他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从小到大都有下人伺候着,可以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而他有一个喜好,便是喜欢吃鸡舌头。而鸡的舌头才小小一根,他的厨房为了能够凑够一盘菜,硬生生杀了三百只鸡。而且更加难以置信的是,这三百只鸡除去舌头的部分,其余的都会被丢掉。杀鸡取舌,铺张浪费,实在是引人生气得很。
实际上这些剩下的鸡完全可以命人做好,分发给穷苦饥饿的百姓。即使不费那么大的功夫直接将未处理的鸡送给百姓,我想他们也一定是愿意接受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铺张浪费的诗人竟然还能写出劝解大家节约粮食的诗篇。
除此之外,李绅在官场上也并不讨喜,他极其不讲原则,还是一个十分记仇睚眦必报的人。
虽然李绅为官没有出过什么大的纰漏,加上家庭的关系,也算是走得比较顺利,但他这样的行径免不了引起同僚的不待见,比如诗人刘禹锡和韩愈。
与李绅不对付的官僚
一次,李绅主动的邀请刘禹锡来家中做客。原本刘禹锡并不想去,但碍于李绅的身份,他只好硬着头皮前去赴宴。
到了李绅的府邸,他才知道这里究竟是有多么的奢华无度。见到了美艳的舞女,刘禹锡特地写了一首诗
高髻云鬓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面对如此绝佳的歌女助兴,刘禹锡都是心中惊起了无限波澜,而一旁的主人李绅反倒司空见惯的样子。
这不就从自己的“没见过世面”,侧面讽刺了李绅,不禁让人思考他平日的生活究竟是多么的奢靡。
至于韩愈呢,他与李绅的渊源就更深了。韩愈为官的时间比李绅早,并且,李绅还曾经是韩愈一举推荐上去的。
当时韩愈是看中了李绅的才华,殊不知李绅后来发了财升了官本性暴露竟然是个小人,非但没有感谢自己的引路人,反而还总是跟他过不去。
小小问题难倒了老师
这下我们大概知道,为什么李绅的诗明明出圈了,而这个人却如此的默默无名。
针对《悯农》这首诗,有个七岁的孩童对其中一句“锄禾日当午”产生了疑问。
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就是中午,太阳顶头直晒十分容易中暑。所以对于经验丰富的农民,怎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播种呢?
虽说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想越做越多,但是若在这样不适宜的时间点,只为了多干那么一会的活,反而让自己中暑了,这样一来,不仅需要花时间和金钱治疗保养,家里人还得分心照顾,那不是更加得不偿失吗?
面对这样明显不符合常识的诗句,老师也是哑口无言,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怕会错误地引导孩子,只得老实说:“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小结
结合李绅的性格和背景,再联系到这首诗,我们其实也能做出一种猜想,或许这只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想突出表现农民伯伯的辛苦。只是李绅本也不是农民,内心也并不是真的在体恤百姓,所以使用的手法实在是稍显拙劣了一些,才会让孩子都感到不合理。
虽然说李绅的品行不怎么样,但这首诗的确是充满了教育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好坏来武断他作品,一味的否认,我们应理性的分开评价,学习好的部分,吸取坏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