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的一则微博火了。
不是因为内容有多劲爆,而是因为被人挑出了许多“语病”。
一位律师网友,给他那则短短116字的微博挑错,竟然挑出了12处之多!
这位细心的律师,像中小学语文老师对待自己学生的作文一样,每一处都进行了认真的批改。
该律师表示:“身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导,这样的文字写作水平,只能说明平时在专业领域的劳动付出还不够多啊!”
有网友则说:“确实问题很多,好像跟我差不多水平。”
02
其实这位网友说得没错,即使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他们平时说话也不是字字珠玑,口吐莲花。
基本上,真的和我们差不多水平。
记得当年,还是青年诗人的汪国真曾经报名参加主持人大赛,结果却并不尽人意。
虽然他是当时炙手可热的著名诗人,但在主持时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样语言华美,出口成章,表现并不比其他选手更出色。
说实话,在自媒体时代,很多平台都会邀请名人入驻,道理大家都懂。
至于名人发的内容,很多时候也并不比我们高明多少,也就是那么回事。
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本身口语化情形都比较明显,很多人都是如此。
北大中文系教授用手机随便输入点文字发出来,也可能像我们一样多字少字,忘打标点。
我们把他当个普通网友就好,没有必要对他们寄予过高的期望。
03
当然,对于一位中文系教授来说,哪怕是发一条微博,哪怕是发一条微信,也应该让表达更精当一些。
毕竟,身份在那儿摆着。
不仅是大学教授,就算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这样。
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受众的尊重。
作为一名普通的作者,我的每一篇文章,在编辑完毕发送之前,都会自己再检查一遍,很多时候还会请人帮忙再看一下。
在和朋友聊天时,如果发现有错字,我也会及时撤回,不能撤回的也会做一下说明。
错误总是难以避免,但尽量去避免错误,这是一种做事的态度。
04
“对自己高标准,对别人低要求”,这应该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
关于北大中文系教授那条微博的语病问题,不妨用这样的“双重标准”来判断。
对张颐武教授来说,即使不是严谨的学术性文章,但既然发出来要面对公众,也需要少一些随意性。
对网友们来说,既然很多人对网上的个性化文字都有一定的“容错率”,能看懂意思就行,那么对专家教授发出来的普通内容,也没有必要去吹毛求疵。
如果大家都能坚持用这样的标准做事,相信也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事情。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