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看广州地图,发现11个区里面面积最大的要数从化了。有人说,正因为从化面积大,所以穷地方才多,甚至都比不上隔壁的花都。尤其是古村落,花都用的麻石和条石,从化用的是砖木与石头,明显朴素很多。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朴素,逛古村,还是要数从化的更有味道。
前一阵子打卡了从化的木棉村、钱岗古村和凤院村,这次选了一个更有味道的大江埔村。 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村子门楼上竟然有一个错别字,从清朝末期一直错到今天,至今没改过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五一假期高速免费,我们自驾到大江埔村大约花费了 1 个小时左右,导航大江埔村,基本走到头就到了。
这里的古村与从化其它古村差不多,都是祠堂前有一片池塘,祠堂后面是民居。 当然,这里的古村与其他古村也差不多一样,村民都搬进了新楼,旧屋虽然保留但不再住人。
最先看到的是门楼,门楼上有三个大字: 大江埔,旁边附一行小字: 咸丰癸丑仲秋脩和林召棠书。 按照字面意思来看的话, “大江埔”三个字是清咸丰癸丑年( 1853 年 ) 中秋节林召棠送的见面礼。 林召棠是粤西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的状元。 假如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埔”字头上少了一个点,很明显是一个错别字,而且整整错了 169 年无人修改。
就是这个错别字,牵扯出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来。
大约在南宋末年,邝氏从江苏宣城迁徙至从化择地建村,他们来到流溪河岸,看到风景美丽很适合人居住,便停留下来定居,他们定居的地方因有两个大土墩,便将村子命名为大墩村。到了元末明初,大墩村邝氏十一世祖带着家人来到流溪河岸对岸建村,这个村子便是大江埔村。
建村起始,邝氏特意请了风水先生,发现此地为棋盘格局呈 “象”形,要想将“象”养得好,得有草有水,因此,村子祠堂前有水塘民居后面有草埔,村子也起名为大江埔村。
可是,作为广东湛江吴川人的林召棠与大江埔村有什么渊源以至于要在门楼上题一个错别字呢 ? 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林召棠与大江埔村一个叫作邝天桂的人为清朝咸丰同科举人,两人性情相投,关系较好。 大江埔村门楼建好后,邝天桂请林召棠题字,林召棠一挥而就写成了 “大江埔”,只是“埔”字上面少了一点,说等自己高中状元后,再将缺少的一点题上,那时候,这三个字可就相当于状元亲题,意义不凡了。
后来,林召棠果然被钦点为状元,可是,邝天桂却在殿试前就去世了。 这大江埔村便成了林召棠的伤心之地,“埔”字上面缺少的一点也就再没了下文。
第二个版本是林召棠的儿子当年负责从化的教育工作,比较赏识大江埔村的邝天桂,两人关系较好。 大江埔村门楼建好后,林召棠的儿子邀请曾为粤西状元的父亲题字,为了鼓励邝天桂好好读书,林召棠故意将 “大江埔”少写了一个点,说等他被钦点状元后,就会补上这一点,可惜,邝天桂还未到殿试之期就英年早逝,这一点也就再没有补上。
个人比较倾向第二个版本,据说在 1853 年的时候,林召棠已是年近 60 岁的老人了。
从门楼进去,是排列成一排的祠堂与一弯月牙池塘。大江埔村的祠堂是从化少有的与众不同的祠堂,大都有三进,锅耳墙、彩绘......从依稀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出,曾经的祠堂是十分光鲜亮丽的。
只是现在,据说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维修,祠堂里杂草丛生,几近半腰深,案头的香炉里,还点燃着祭祖的香在袅袅飘升,那长了青苔的石阶,喻示着很久没有人踏足。 从前有多么繁华,便衬托出现在有多么落寞。
这似乎是从化所有古村避不开逃不掉的命运。那些曾经充满了活力的建筑,只能任由它们在岁月里沉寂、腐烂......
我们在祠堂里转了一圈,想进去那一片古民居里走走,最终还是放弃了。 有村民在祠堂边的菜地里种菜,跟我们说,那些房子很久没有人居住过了 ......
旅游贴士:
大江埔村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江埔镇大江埔村
门票:免费
交通:除自驾外,可以乘坐地铁14号线到从化客运站,转17A公交车到江埔村站下车或转1号车到江埔村委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