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桥却桥下无水,无水河里却有鱼,说来更是奇怪。潮阳一带几百年来一直盛传着一个神奇故事—一虱母仙无水桥下钓活鱼。
传说唐代大颠和尚一日云游来到潮阳县西胪境内,但见此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颇有佛缘,于是便想在西胪附近山上建造一座佛寺弘扬佛法。为把佛寺建得庄严壮观,他得先掂掂山地的分量,看看此山的斤两。于是,他施展法力,用手“称”地,一“称”之下,发现此山斤两不够,就打消了在此山建造大佛寺的念头。寺虽没建,但他那只“佛手”却在该山的一块巨石上留下千年磨灭不了的“手印”这座留着“佛手印”的山,山里有山,两山中间隔着一道干谷,就如同一条没有水的河流。慈悲为怀的大颠祖师,为了便利俗人出入山门,便建造了一座石桥,由于桥下长年无流水,世人便称这座石桥为“无水桥”。有了无水桥,人们进出山门就方便了,后来,便有僧人依山建了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就是迄今犹在的西胪镇乌岩村狮山上的梅峰寺。
梅峰寺和寺前的无水桥,有了后来明朝初年的虱母仙无水桥下钓活鱼的神奇传说。
洪武初年(1368-1393年间)的一日,何野云先生云游至潮阳西胪狮山,但见满山怪树奇石,风水独秀,顿增游兴。于是登上梅峰岩,不经意步人梅峰寺。为了能真正骋游整座狮山,细致勘察山脉地理,遂决意在寺中逗留些许时日,向寺僧请求借宿。寺僧见他不修边幅,虱母遍身,本有几分厌烦之情,但念及佛门之地,当开方便之门,佛祖慈悲为怀,怎可轻易拒人于门外?于是,只好答应虱母仙的请求,让他在寺中暂住下来。虱母仙寄居梅峰寺期间,僧人在寺诵经念佛,他却到处巡山探穴,一心勘察地理,虱母仙,虱母仙,果真是位行踪莫测的“散仙”。
俗话说:“多个嘴,惹人畏。”寺中平白无故多添一名“食客”,寺僧本已几分不快,加上这名“食客”每日进出无定,三餐用膳多误时间,因而更生怨气。但是,碍于佛祖情面,却又不便直接下“逐客令”,只好借其误餐之机,半硬半软地斯文谢客:不是没留饭,就是不留菜。总之,就是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刁难”虱母仙,想斯文的迫使虱母仙早些挂起“免战牌”,主动告辞。谁知这位“军师”身怀绝技,性格奇特,行为与众不同,一向是吃软不吃硬。寺僧对他刁难,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但却不动声色,装作若无其事一般。只在心里暗自盘算:人家既要这般如此待我,我何不来个如此这般回应,也好让他们别再狗眼看人低,见识一下我何某并非平庸之辈,“散仙”其实是真仙。于是,他决定看准火候,等机会来“大显身手”。
且说有一日,虱母仙自山上云游回到寺里,时已过午,僧人早已吃饱了饭,“老戏”照演,不但不留斋菜,而且话里带针,言中含酸,半刁难半戏谑地说:“哎呀!何先生,这么晚才回来,我们还以为你是不辞而别,从此不再来了呢!你看,这等你大半天,你又来迟一步,斋菜全给我们吃光啦,请莫见怪。这样吧,既然迟来!已无斋菜,权请将就,只好喝白开水当菜了!”此时,虱母仙也认为是时候显显身手,“回敬回敬”这班势利小人,让你们见识见识我这“军师桶”不是朽木雕成,而是身怀绝技的响当当的“正牌货”'。虱母仙想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对寺僧说:“很好,很好!有饭就好,有饭就好,鄙人没有缘份‘吃斋’就只好‘吃荤’了!”寺僧一听,失笑道:“何先生真会开玩笑,这里不近街市,哪里弄来‘荤味’,莫非你会变把戏?”虱母仙应了声“鄙人自有办法”,便一阵风似地向寺外走去。寺僧听着虱母仙刚才说的话,暗自讥笑这“散仙”是“乞食(丐)嘴在说皇帝话”“白日没做梦却在呓语”,又想:如果一日三餐都叫他吃白饭和白水,即使我们不赶他离寺,他也得“自动投降”,乖乖离寺。寺僧们正在自鸣得意,准备继续笑话虱母仙,却见虱母仙一眨眼的工夫,便提着几条蹦蹦跳、亮银银的鲜活鱼走进寺来,半开玩笑地对寺僧说:“白米饭配鲜鱼,算得上美餐。这一顿请允我‘破斋戒’没吃素菜吃荤菜……寺僧见状,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才开口:“何先生!你又不会变戏法,到底从哪里弄来这些鲜活鱼?难道你有千里足,跑去集市上买来的?要不然是从天上掉下的?”虱母仙爽笑答道:“这些活鱼,既不是从集市上买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桥下钓来的。”寺僧愕然一阵,然后问道:“是在哪条桥?”虱母仙道:“这山里有几条桥?还不是寺外那条无水桥。”寺僧不信,反问道:“无水桥下无滴水,无水怎有活鱼儿?”虱母仙微笑地说:“无水钓得鲜活鱼,此事才算是稀奇。信不信由你们。反正我这‘腥味宴’是吃定了一边说话,一边洗鱼,等把鱼儿洗净去鳞,便直接放进盘里当菜吃。说也奇怪,生鱼放进盘里,免煮自熟,即时可吃。虱母仙对寺僧说了声“鱼腥与诸位无缘,这宴只好由我独享了”之后,便端起白米饭,夹起鲜鱼,津津有昧地品尝起“鱼宴”来。一开始,寺僧见虱母仙不一会儿工夫就从外面拎回来几条活鱼,心下奇怪之余也还在怀疑其所说是从无水桥处钓来的,随后见他把鱼去鳞后顺手放到盘里就变成熟菜肴,不得不佩服神奇,羞惭不已。一方面暗暗叹服这仙人法力,一方面责备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不该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真是“人不可貌相,水不可斗量”。
见识了虱母仙的神通后,众寺僧带着歉意,忙向虱母仙赔礼,并热情挽留虱母仙继续在寺中住下。但是,习惯于过“云鹤生活”的虱母仙,在山上探究风水地脉已差不多了,几天后还是辞别了梅峰寺众僧人,继续他那“野鹤”“云水”的漫游生涯。
上面的传说发生在奇石嶙峋的乌岩梅峰古岩“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乌岩村后,故又称乌岩寺。据《潮阳县志》记载:“唐大历初年,福建人陈宝通在西岩寺削发为僧,拜惠照和尚为师,自号大颠和尚,后在乌岩村创建梅峰寺。”又据《潮州先贤录传》一书记载:“梅峰寺建于唐代中后期(公元789~824年),因满山梅林而得名。”可见,梅峰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寺院四周,群峰如黛,怪石嶙峋,清风阵阵,果香扑鼻,景色清幽秀丽。寺院由天然石洞配置人工建筑巧妙构成。前面的大雄宝殿为人工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分前后两厅,两边有厢房,建筑古朴大方,大雄宝殿历经1000多年的烽烟战火,几经摧残,历代都曾维修,至目前仍保留唐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后面,有“开天佛祖堂”,这里是一天然石洞,奇趣的是,进洞的门由二支直立石柱、上面一片大石构成,酷似人工构建,但仔细一看,石柱与山石相连,上面的大石也系天然形成,由大门进佛堂,两块岩石交*盖顶,岩石交接处有一大孔,透过阳光,似一天然露天小院,小院后面的石洞为“开天佛祖堂”,供奉“开天佛祖”塑像,佛祖塑像慈祥逼真,栩栩如生。佛祖堂“墙壁”和“屋顶”皆为天然岩石,石壁上有唐代碑记石刻。
梅峰寺有浮雕石刻老母像、佛手印、无水桥、清泉飞渡、地下隧道、织布洞等胜景,石刻老母像刻工精巧,足见潮州地区唐代石雕艺术已十分高超,“佛手印”在石壁上,壁上天生一个人手手印,民间传说是大颠和尚为试其功力,用手击石而印下的,清泉飞渡在寺傍山坡,坡前泉水顺着怪石飞流而下,蔚成奇观,地下隧道系天然岩洞,长约2000余米,可直通山坡背面的村落。
佛手印
梅峰寺前有一大山坑,山坑上有一无水桥,山坑下面全是怪石自然铺成。无水桥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的《潮阳县志》记载:“唐大颠曾居梅峰寺,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称无水桥。”无水桥在潮汕古建筑中不但年代久远,且因奇特建筑闻名海内外。桥为南北走向,全由石块砌成,分为二孔二墩,桥墩四方形,由方石块砌成,桥面为15块石板铺砌,石板各长5.53米,宽0.56米,桥高19.3米,建筑严谨坚固,历千余年而巍然不动。而更奇特的是,“无水桥”下的山坑,千余年来未见滴水,纵使暴雨倾盆,附近山洪暴发,无水桥下的深坑仍然只见坑底怪石,未见水流,此一奇特现象,曾引起有关专家学者关注,据考证,山坑怪石下尚有深坑暗流,山坡泉水从地下暗流流去,暗流深达10余米,故山洪再大,洪水也不会涌到上面。
寺前无水桥
无水桥下景色
无水桥下景色
民间传说,元末明初,道人何野云(俗称虱母仙)曾从无水桥下怪石缝隙处向石下暗流钓鱼,常有银鳞金鲤上钩。这就是虱母仙何野云无水桥下钓活鱼的传说。
-
梅峰寺千年来曾留下了好多名人学士的身影和足迹。明代御史、学者陈大器曾到此处游览并赋诗,留有“柱杖梯云鸟道斜,石岩深处有僧家”的名句。
-
-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介绍:
元地僊何野云先生画像
何僊者,俗称虱母仙,化名何野云(公元1325~1393年)。公元1360年,何野云事助陈友谅,揭西金和镇仙坡村杨氏二世祖仕崇公跟何野云一样同在陈友谅的陈汉政权为官。这就是何野云与杨仕崇公同朝为官的来历。后来1363年鄱阳湖一战陈友谅败亡。陈友谅儿子陈理摔残部投降朱元璋,杨仕崇公随陈理投降朱元璋。后仕崇公跟随朱元璋转战江浙与元军作战,屡立战功。后在一次战役中,仕崇公与元军作战力竭而死,后白马驼回其尸体。公去世后,马绝食而死。战马葬于公墓右侧,称义马坟。现墓仍完好。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封诸将,,杨仕崇公被追封为兵部侍郎。(揭西仙坡村杨氏族谱有载,后人可证明)。
而当时陈理投降朱元璋时,何野云一臣不事二主,不愿投降朱元璋,所以他隐姓埋名流落潮汕。何野云不事二主的品格,后来在潮阳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故主,并且在华古岩效法文天祥题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甚至到了何野云临终时,也嘱咐养女赵氏和凤岗主人卢宽公,墓碑打“元”字,即元朝人,认“元”不认“明”。寓意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这是何野云一臣不事二主品格的又一次表现。
后来何野云云游到揭西仙坡村,在杨家逗留了三个月,感念旧时与杨二世祖同朝为官之谊,指点杨氏后人建了寨门和祠堂,留存至今。仙坡乡乡民因虱母仙帮助开创仙坡乡大寨门有功,于大寨之东建“三山永峙”庙供祀虱母仙,庙中左边祀陇尾老爷。
时间证明,符合陈友谅兵败后的时间
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游玩,“五皈寺”碑刻证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此时何野云43岁,正值中年。
“有心人”说:明朝潮州政府不会让何野云逃过明朝对于陈友谅余党的清算,不可能留了行迹在此,还有碑刻记录。“有心人”真是很可爱,选择性地装傻。陈友谅军师取“何野云”这个化名,不正是为了躲避明朝的清算,才隐去他的真实姓名。那时候的“何野云”在潮阳,无人知道他是陈友谅的军师,只知道“何野云”。这也导致了直到现在,他的真实来历无人知晓。
当年陈友谅兵败后,陈友谅儿子陈理投降,后被朱元璋礼送到朝鲜,所以现在朝鲜还有不少陈友谅的后人。随陈理投降朱元璋的陈友谅部下也不少,后都在明朝麾下效力。无论是陈友谅的陈汉政权,还是朱元璋的明朝,都是汉人,他们的共同敌人是北胡元朝。在陈汉政权瓦解后,明朝对于陈汉余部不会赶尽杀绝。就像抗日战争后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的人只要放下武器,大家还是一家人。同理,何僊仙逝时才公开他的身世,很多地方潮人建庙祭祀,明朝不会对一个已经仙逝的同族人为难,而且还是一位仙人。
《佛教在潮阳》记载:五皈寺碑刻是明朝洪武二年留存至今
《佛教在潮阳》记载
五皈寺碑刻载文天祥和何野云,落款洪武二年,即何野云到此第二年立碑
详情可参考关于“五皈寺”的文章
陈氏始祖墓可以证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何野云在潮汕。潮阳明朝陈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此时何野云应该是48岁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陈友谅是其40岁左右的中年时期。他曾为陈友谅军师,故碑碣为国师何野云。
明陈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
虱母仙何野云1393年仙逝的侧面证明
再有,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号居士。宽公为凤港四世祖。生于元朝至正癸未,卒于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现两英镇新寮门村后,座坤向艮),一名飞凤地,此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依据《凤港卢氏族谱》可知,卢宽公终于1394年,而何野云早一年仙逝于1393年(卢氏安葬何仙骸骨于凤港凤颈下手砂,即现在的何僊陵),而卢宽公墓是何野云先生献图而造,不是何仙亲做。
详情可参考凤港四世祖墓“䴔鹪飞”的文章
虱母仙何野云在潮的时间证明
五皈寺记载,1368年,何野云到沙陇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怀念故主陈友谅。1367年在华古岩隐居期间,亦效法文天祥,题字抒怀,留下了“奇峰突兀名华古,胜迹永留南山上”的对联,刻在柱石上。1368年,何野云建陈店山门村寨门,1369年,何野云建陈店草尾村寨门。1373年,何野云建潮阳陈氏始祖墓。种种这些事迹,从时间上证明,明朝刚建立的时候,1368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了,这个证明自古以来传言的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从时间上来看是吻合的。
整理的部分有时间记载的虱母仙何野云在潮事迹
详情可以网络搜索相关的事迹
虱母仙何野云在潮作品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何野云在潮的事迹都没有时间记录,或记录不详,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时间记载的何仙在潮事迹,欢迎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补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被尘封的何野云事迹和记录被不断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一起探讨,功德无量!
-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证据
-
官方书籍《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都有记载
-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身份,两本官方书籍《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都有记载,下面是内容.
何野云临终时情况,有详细的说明记载。何野云留有遗诗一首,说明了他的来历: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都有记载
何野云留有遗诗一首
我本汉室一丈夫,
鏖战异族驱北胡,
鄱阳一战失首领,
埋名匿姓来于斯。
这首遗诗,何野云自称汉室一丈夫,而汉室就是陈友谅的大汉政权。鄱阳湖一战失去首领陈友谅后,隐姓埋名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何野云就是来自陈友谅的部属。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内容拍照
其二:虱母仙墓碑:“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清《凤港卢氏族谱》记载,何野云化身后,骸骨埋凤颈下手砂。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何野云墓,是根据何野云临终前的嘱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题字,也是何野云授意的。现在的何僊陵里,何野云墓的墓碑,是古时流存下来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让人奇怪的是,何野云在潮做风水师,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3年),并且终老于洪武25年,都是明朝时代。为什么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凤港卢氏族谱》对此也有记载:““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一般潮汕的墓碑,不会打“元”朝的,因为“元”是外族,元朝时潮汕墓碑是打“宋”朝。墓碑宁愿打“元”朝而不打“明”朝,这是何野云一臣不事二主的再次体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墓碑为文物保护单位,不是现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间发黄的那块为古碑留存至今。
-
另外,照常理,墓碑应该写的是姓名,仙师墓碑没有写姓名:何野云,而是写虱母山先生,是因为“何野云”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何野云兵败后来到潮汕,何野云对于他当初择错主人极度后悔,希望彻彻底底的跟旧时往事告别,不愿再提及伤心往事。所以改头换面,以另一个姓名出现在潮汕,重新做人,所以化名何野云。就算到去世的时候,也不愿将原来自己的本名打在墓碑上,他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
除了贵屿的官方和非官方的书籍文献有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记载,胪岗镇港头《张氏族谱》也有类似的记载,何野云曾经去拜谒参观港头二世祖墓。所以张氏族谱记载了何野云这个事迹,并且记载了何野云的生卒、生平简介,还有何野云墓。
胪岗镇港头《张氏族谱》
普宁西陇村石雕纪念何野云的功绩 表明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流落民间
西陇村历史悠久,始创于宋,何野云的到来,让西陇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真正的历史,西陇是有准确记载的
-
小结
上面何野云在潮活动的时间证明,还有何野云的遗诗,还有何野云墓碑上题的字,还有《凤港卢氏族谱》,《贵屿古今人物辞典》,《潮阳县贵屿镇志》和《港头张氏族谱》,这么多证据,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同时证明了,何野云是陈友谅的大汉政权的人物。这跟自古以来在民间的各种传言,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身份,是一致的。
所以,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是毋容置疑的。质疑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利益驱使,颠倒黑白。
-
-
实事求是的《凤港卢氏族谱》
凤港四世祖嫲纯一赵氏相传是虱母仙何野云的养女。赵氏生于1347年,而何野云生于1325年,养父与养女相差22岁,古时结婚早,这是符合常理的。这也证明了,《凤港卢氏族谱》是实事求是的记载的。虱母仙何野云没有子女,而只有卢家媳妇这个唯一的养女,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现在的凤港卢家子孙,就是虱母仙何野云先师"无血缘"的后裔。
而“有心人”的祖宗,据说生于1354年,比凤港四世祖嫲纯一赵氏还小7岁,有可能养女比养父的年龄还大的情况吗?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凤港四世 祖公和祖嫲 生卒年份
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号居士。宽公为凤港四世祖。生于元朝至正癸未,卒于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现两英镇新寮门村后,座坤向艮),一名飞凤地,此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依据《凤港卢氏族谱》可知,卢宽公终于1394年,而何野云早一年仙逝于1393年(卢氏安葬何仙骸骨于凤港凤颈下手砂,即现在的何僊陵),而卢宽公墓是何野云先生献图而造,不是何仙亲做。
-
从四世祖嫲和祖公的生卒年的记载,还有葬地的记载,可以看出《凤港卢氏族谱》是实事求是的记载的。所以对于何野云的记载,也必然是实事求是准确的。
-
贤人护卫,何野云墓得以保存
何野云墓原来葬于江边凤颈下手砂,后来,由于练江河道淤积,水位抬高了,原来坟墓位置被淹了。族谱记载,直到1963年特大干旱,练江干涸。虱母仙坟墓露现,当时贵屿公社书记张瑞江嘱咐当地干部作为文物予以保存虱母仙墓,移到岸边。传说当年迁坟时,里面还存一副道袍,一支尘拂,和少量遗骸, 因历史久远,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wh大革命”时贵屿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干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过了一次“砸烂”之厄。后来虱母仙墓被迁到现在的位置。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内容拍照
道袍和尘拂证明何野云是一位道人。
从一些传说,比如“凿仙泉救难”、“坑水变酒嫌无糟”等,也可知虱母仙何野云当时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言道:“谁识仙风道骨”,进一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道人,这个事实是有多方证明。
-
虱母仙和化名何野云名字的由来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的意思,“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入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何野云技艺高超,无所不通,为潮汕先民做了很多好事,但因其形骸如“济公”放荡不羁,性格乖僻,常常弄得衣食不保。他身披道袍,四处游荡,形象脏乱,袍服上“跳蚤”成群,但却能矢口成谶,言吉凶屡屡皆验,故而潮汕先民便称他为:虱母仙、邋遢道士。他精通地理术数,不计报酬帮助民众择吉厝宅及墓葬风水、同时指点建筑布局。传说有一次,潮阳某村在初建村时,大户员外请来虱母仙指导建造一座“镇宅保村居风水”的宫庙,庙宇建成员外请他为其庙命名,虱母仙建议称为“龙尾爷宫”,此后“何野云、虱母仙”又被人们演化成为“龙尾爷”。
明初洪武年间,何野云来到潮汕后,便开始隐逸于荔枝岩,风门古径,径脚仙寮,邹堂山麓“隐仙洞”(曾赞“山前好面堂,邹堂好后壁”),桑浦山金鸡把后门,大南山东麓华古岩(曾题写“山势突兀名华古,胜迹永留南山上”的诗句),凤港村,仙门城等地。何仙行踪飘忽莫测。到了后来,便经常居住在凤港卢氏四世祖卢宽家中。并以擅长造祠堂庙宇、名胜亭阁、围筑乡里、造桥通津、掘井泉、修筑渠道以利航运著称乡里。何仙还以善占卦、择风水称誉乡众。何仙又被称为地僊,其足迹广布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岁。卢氏主人,遵其嘱咐,在凤港乡外凤颈处,为他修筑了一处墓穴,并镌其铭曰:何僊陵。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结尾处有诗曰:
何人晓得是神仙
野鹤孤飞年又年
云开露出牛眠地
留与人间种福缘
此诗是一首藏头诗,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即“何野云留”,表明是何野云留的诗句,亦表明仙师在潮汕地区的作品,是留给潮汕地区的一笔文化遗产财富。第二句“野鹤孤飞年又年”,表明何野云自从陈友谅兵败后,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风水宝地,何僊帮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项工程建筑,都是其高超技艺的结晶。最后一句,表明何僊与潮汕人民的缘分,劝诫世人为善结善缘。
《潮阳县志》记载
明朝隆庆《潮阳县志》和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都有关于虱母仙的记载,原文:“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官方志书《潮汕县志》是唯一直接记载虱母仙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直接证明虱母仙的来历。而“有心人”例举的其他各种官方志,都没有能直接证明虱母仙来历的,他们仅仅凭的是牵强附会的推测和猜测,这是不严谨的,不可信的。-
-
-
供奉虱母仙的庙宇
一代枭雄陈友谅军师,易名何野云,民间称虱母仙,成为潮汕地区一方保护神,乃是潮汕一大独特的民俗。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香火旺盛。潮汕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主要有:潮阳贵屿何僊陵、仙湖福天宫、仙城安乐三仙宫、揭东风门古径三仙庙、博罗普济寺、普宁树脚村云昌殿、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两英鹤丰紫云观三仙庙、揭西仙坡乡三山永峙庙、洪阳虱母仙庙以及澄海港口龙爷庙等。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无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父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
汕头电视台报导
汕头电视台报导
汕头电视台报导
汕头电视台报导
-
-
-
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没彻底追杀陈友谅军师?
从另外一个史实来推测,为什么朱元璋不会追杀失踪了的陈友谅军师。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死后,陈理率众退入武昌据守,众将拥友谅儿子陈理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陈理降,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遁入佛门(在福建泉州晋江灵源山上隐居,采药救人,当地有很多他的传说。后来活到99岁,明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作为曾经跟张定边共事过的陈友谅军师,到潮汕而为地僊,他们两人算是各有所归了),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礼送陈理出境入朝鲜,后终老于朝鲜。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父母侄儿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
思考2:手上沾过血的陈友谅军师有可能是仙吗?
《楞严经》中有言:“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方便说法。在佛家看来,众生皆有佛性,即便是过去作恶多端的“坏人”,若能改换心性,弃恶从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华经》当中,佛陀就为“出佛身血”的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这样成了劝导恶人停止作恶,一心向善的经典之语。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思考3:"傍名人"现象
近年来各种"傍名人"现象见诸于报道,网络搜索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争夺之风愈演愈烈,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到先秦诸子、三国群英,甚至佳丽、反派。风起云涌的“故里争夺战”,女娲、炎帝、牛郎织女等传说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未能幸免。
乱认祖宗,乱编族谱,清朝很严重(网络摘抄)
文天祥曾论,"家之有谱犹国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可不显哉。"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更直言,"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他将家谱与州志,甚至国史相提并论,更显出家谱的意义重大。
网络上关于“乱认祖宗,乱编族谱”的文章很多,古来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风,有些家谱更是肆意认祖,甚至按照推演,这种攀附风气受到了乾隆的高度关注,严令整顿家谱编纂的号令便就此铺设下去,要求各地督抚严查家谱中的僭越情况,更就此限制了各地普遍进行的修谱情况。上谕下来,纠察行动轰轰烈烈。
网络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家族乱认祖宗,自认名人之后的情况,在全国都有例子,江西比较严重。在宗族不清的情况下自封血脉,实际上也是对宗族体系的一种蔑视。但另一些,古时本想趁此改族却也因此招致祸患的也不在少数。福建的胡学成兄弟刊修家谱案,就是一个典型又带着悲剧色彩的例子。----摘自网络
编辑
网络搜索截图
-
思考4:虱母仙何野云考证
因为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汕家喻户晓,但是其真实身世又没有官方说明。有的人牵强附会,说虱母仙故里是他们某某地方的,但其实是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虱母仙在潮汕为民谋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们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认虱母仙何野云曾为陈友谅军师,理由是他们的祖先何野云其实是个大官(这样只能说明他们的祖先何野云,跟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人,同名同姓古来有之);有的人说他们的祖先寿命跟潮阳凤港何僊陵记载的寿命不同(同样只能说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跟他们的祖先是不同的两个人)。
-
“有心人”2021年新建了一个墓,宣称是明朝何野云为自己亲点的墓,无古文物的证据。在2021年新建的一个墓,会是600多年前虱母仙的墓吗?
-
而不同的是,潮汕很多遗迹是文物保护单位,证明何野云到潮最早时间的五皈寺是文物保护单位,华古岩是文物保护单位,埋何野云骸骨的何僊陵是文物保护单位,等等。清《凤港卢氏族谱》记载何野云“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即现在的潮阳贵屿凤港何僊陵。 何僊陵面朝练江支流,逆水朝堂,位于凤港村凤地的凤颈处,是风水宝地。而且潮阳何僊陵有古时的墓碑存记,是文物保护单位。
-
明洪武一年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游玩“ 。五皈寺”碑刻(文物保护单位)证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此时何野云43岁,正值中年。而“有心人”的祖宗,此时14岁。
五皈寺碑刻载文天祥和何野云,落款洪武二年,即何野云到此第二年立碑-
详情可参考关于“五皈寺”的文章
-
1369年,明洪武二年,何野云在陈店指点草尾乡建寨门,此时何野云44岁。而“有心人”的祖宗,此时15岁。
-
而虱母仙帮潮阳陈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为证:“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虱母仙此时应该是48岁。而“有心人”的祖宗,此时19岁。
详情可搜索:1373年,何野云指点建陈氏祖墓的文章
*
未成年的儿童会做风水师吗?
而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他们号称何野云是他们的祖先,而他们的祖先生于1354年。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此时他们的祖先才14岁;1369年,明洪武二年,真正何野云在陈店为草尾乡建寨门,“有心人”的祖宗,此时15岁;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陈氏始祖墓的时候,此时他们的祖先才19岁,14岁就来到潮汕做风水先生帮人建造宗祠和坟墓?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会请未成年的儿童来做风水师吗?由此可知,他们宣称的何野云是他们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
何野云到潮时候的年龄,是一位风水师适宜的从业年龄,因为做风水师,一需要经验,中年以后风水技术和经验才逐渐丰富,太年轻无经验和阅历;二需要体力,寻龙点穴需要满山跑,寻龙有时需要一天走几十里,没有体力支撑根本无法完成,何野云到潮时间正是其作为风水师的良好从业的年龄。一些“有心人”说其祖先80到100岁也还在为人造风水,我是不相信的。明朝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没有现代长,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年代上70岁的老人家走路都蹒跚,更不要说80岁,100岁的老人,如何能够在没路的荒岭上爬山涉水寻龙?
如此种种,目的是什么呢?他们并不会被潮汕人民所认同。
-
并非所有名“何野云”的人,都是虱母仙何野云
“有心人”例举了《新修南昌府志》的记载:“司马头陀精堪舆冢,……宋末铎长老术亦如之,国朝南昌刘子南、新建赵子方、丰城何野云,亦其流亚云。”这里出现了“丰城何野云”这五个字,只能证明历史上丰城有何野云这个人,但是这个府志并没有说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丰城何野云。
还有他们例举了清乾隆《南昌府志》记载:“明,何冶云,号半溪,丰城人,与南昌刘孟逅子南、新建赵子方同精形冢术”,这里同样,没有记载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丰城何野云,只是记载明朝有个“何冶云”是丰城人。他们认为“何冶云”跟“何野云”同音,应该是“野”被错写成“冶”字了。“何冶云和“何野云””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不得而知。
有的人宣称这些文献记载了有个名叫“何野云”的人家乡在哪里,但是没有记载具体时间,到底是明初,明中,还是明末呢?是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何野云呢?同名同姓古来有之,同一个时代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更不用说不同时代,有多少个名字是“何野云”的人了。他们例举的文献,只能证明:曾经有个名“何野云”的人,在他们那里。但是没有任何官方文献直接证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的故乡是他们那里。也没有任何官方文献直接证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他们的那个“何野云”。此何野云是彼何野云吗?明显是擦边球行为。
不同的是,《潮阳县志》直接记载:虱母仙何野云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潮阳县志》是直接证明,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官方文献有像《潮阳县志》这样直接说明虱母仙来历的。而“有心人”,只是凭猜测说他们的“何野云”是潮汕虱母仙何野云,他们是混淆视听,牵强附会地确定的,同名同姓古来有之。并且两个何野云的年龄差距有30岁,生卒年差距这么大,会是同一个人吗?
虱母仙何野云活动在明朝洪武年间。他们那个“何野云”活动在明朝永乐年间。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最早记录何野云在潮时间的物证,是明朝洪武二年留存至今的文物保护单位五皈寺碑刻,洪武元年何野云到五皈寺为附近的高氏建祠堂。此时真正的虱母仙何野云43岁,而“有心人”的祖宗14岁。
还有他们宣称族谱记载其祖先是钦天监,曾经是国师,参加了皇陵的修建,但历史却没有记载,其族谱真实性有多少呢?同时期的其他很多人,任钦天监修皇陵,历史书却有记载。还有他们宣称族谱记载其祖先是神仙,那为何自己后人自古以来无人建庙祭祀呢?他们的族谱可信度有多少呢?
还有用一些非官方的文献(例如:未经考证真伪的家谱),编辑一些无官方历史记载的故事,而且也没有古文物证明,妄图推翻《潮阳县志》的记载,妄图推翻有古碑留存的何僊陵是虱母仙所葬地的事实,妄图推翻潮汕各地许多家族族谱的记载,妄图推翻潮汕各地自古以来的传说,妄图颠覆潮汕人民自古以来对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真实认知,是扭曲历史,而且是对仙师何野云的极大不公,亵渎仙师真实身份,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总结
官方文献《潮阳县志》,《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是直接说明何野云是从陈友谅而败后来此,是直接证明其来历。并且有物证文物保护单位洪武二年(1369年)的五皈寺碑刻和文物保护单位“元”字的虱母仙古墓碑。“有心人”例举的官方文献都没有直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的来历,凭牵强附会的猜测和推测,凭无法考证真伪的族谱,是不严谨的历史考证。
-
-
-
***结语***
关于何野云的真实姓名,历来众说纷纭。一说他原姓廖,一说他原名雪樵,一说他乃邹普胜。其籍贯也莫衷一是,有言是湖北麻城人,有道是山西棘县人,有说是江西人,至今难有定论。他的师承也很复杂,有说他师从袁州彭莹玉, 也有说他乃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廖金精的后裔,仰山风水遗札又记载他师从仰宗铎长老,而道教却言其师从青元道人,众说不一,更添神秘。
在任何一个时代,各方豪雄基本会有顾问团,幕僚,智库等,各位豪雄在行事时会咨询幕僚的意见和建议。而陈友谅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库,除了少数几位前端的有文字记载的,大部分幕僚智库只是在后台出谋划策,而没被文献记载。相信虱母仙何野云可能是没被记载的陈友谅幕僚智库之一,属于军师的范畴。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明朝隆庆《潮阳县志》和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还有《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的记载,都是官方文件。清《凤港卢氏族谱》、港头《张氏族谱》,还有自古以来无数的民间传言,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记也是如此记载。并且何野云早期到潮阳的时间,在五皈寺和华古岩都有记载,详情可以搜索参考文章----“陈友谅军师何野云“虱母仙”是什么时间到潮汕的?”
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只是化名。就像现代的艺人,有的会起个艺名,人们往往记住了他们的艺名,真实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龙”。
古往今来,有无数高人奇人没被历史文献所记载,所以曾经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真实姓名,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现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证距今600多年前的具体细节(一些文献只能参考),肯定没有确定的答案,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潮汕就是虱母仙何野云的第二故乡,而且何野云的骸骨也长眠在潮汕。我们可以说:“何野云的故乡在潮汕!”
流光逝水,梦花幻浪,他的真实身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他就是一只野鹤,一朵清云,曾经逍遥在这片山水之间,给这方土地留下美丽的传奇。记师尊“何野云”!
一虱母仙庙庙志
-
-
虱母仙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详情参考下面链接:
-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直接证据
https://www.sohu.com/a/539593971_121069757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活动有时间记载的事迹
https://www.sohu.com/a/545595640_121069757
重要 | “一臣不事二主”的虱母仙何野云
https://www.sohu.com/a/542098047_121069757
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之迷
https://www.sohu.com/a/543178773_1210697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