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州东山小洋楼:穿越百年民国府邸,富商政要聚居的聚居地

旅游 张艺自媒体 2022-05-22 22:15

原标题:寻找广州东山小洋楼:穿越百年民国府邸,富商政要聚居的聚居地

春节期间广州天气出奇的好,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古树影斑驳,鸟鸣路更幽。正午时分,漫步新河浦一带,洋楼显古,厚重的红砖显示出昔日的辉煌。只不过,当走到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三大”会址附近时,面前“轰隆隆”被拆至一半的洋楼,确实让人无比揪心。

清水红砖、罗马廊柱、独门庭院……连片的小别墅洋楼,广州哪里还有?许多人都知道,答案在静谧的东山口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内。

作家秦牧的老宅,现在没有人居住

据了解,在民国时期,新河浦地区是华侨、富商和政要的聚居地,几乎每一座别墅都留存有一个望族或政要名人的故事。东山的小别墅俗称为“东山洋楼”,尤以新河浦地区为主要地段成片集中分布,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居住功能为主体。

在广州的市井坊间,有一句流传甚广,尽人皆知的俗话:“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东山是官宦人家的聚居地,而西关则是巨商大户的大本营。东为豪门,西为富户,成为广州一大人文景观。但从历史渊源上考察,西关的发迹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甚至更早,而东山的繁兴,不过是近百年间的事情。

西风吹,东山充满着欧陆风情

当西关已是高度繁荣的时候,东山还是一片丘陵起伏,乱草丛生的荒地。那么,东山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开发起来的呢?又是如何成为官宦人家的聚居之地的呢?

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华侨纷纷回国避乱,在广州寻找落脚之处。但城里与西关,人烟稠密,早已针插难入。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城东。从1915年开始,美洲华侨黄葵石等人,在龟岗买了十几亩荒地,挖掘平整,开辟了龟岗一、二、三、四马路,分段出售,兴建房屋。龟岗的房子建起来后,其他华侨争相仿效,在后来的十年间,由华侨投资兴建的住宅区,遍布东山,1916年开辟了署前路;1918年开辟了启明大马路至四马路、合群一、二、三马路、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1920年开辟了美华路。街区道路网络渐次形成。

华侨兴建的房子,与西关的古老大屋、竹筒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欧美风格。他们按照自己在西方生活的习惯,按照在西方见惯的建筑形式,照搬到东山。保安街、烟墩路、新河浦、达道路、合群路、培正路、恤孤院路、启明路、均益路、庙前街、共和路、竹丝岗、农林上下路、百子路等地,分布着一幢幢出自华侨之手的西式建筑。无形中与西关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模式。

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塑像

“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

提起东山,老广们总会想起“东山少爷”这个词。正所谓“有权有势住东山”,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住在东山小洋楼里的人,不是达官显贵,便是颇有积蓄的海外归侨。

顾名思义,东山少爷的意思就是指“住在东山和少爷”。既然能称为少爷,身份地位肯定不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城市发展重心渐渐东移。原来是荒凉之地的东山,因为美国人在这里建了东山第一座教堂,而有留洋经历的开明人士也慢慢在教堂周围聚焦,他们的身份一般是华侨、教授、医生、洋行买办、高级从政人员、实业家等,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当时是全广州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分子。

这些归国华侨都在原东山的新河浦路和龟岗大马路一带买得起房子,修建起了许多仿西洋别墅,例如陈公馆、白云楼、明园、春园等富有东山特色的建筑,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也就是说,这里住的多是达官贵人。按现在的话说,其实这里就是“官二代”“富二代”聚集交友的地方。所以,慢慢地“东山”也成了含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这些年轻人就被称为“东山少爷”。

现在,一个外地人来到这里,会发现这里并非高不可攀的深宅大院,而是一派生活气息。不张扬,不喧哗,不造作,不矫情,普通人的生活和宏大的历史,深邃的传统与显赫的身世悄然交织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东山的魅力,也是广州的魅力。所以,如果喜欢一个人,就带他去东山看看吧。

东山老洋房一带还分布着不少艺术馆、工作室、特色餐厅、特色小店等,现在这一带,是年轻潮人们最爱游荡的广州特色区域之一。曾有留宿在此,“每天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声叫醒”的年轻人这样描述:“奔跑在华光四射的晨曦里,周围错落别致的花园洋房和浓绿的树荫在视野中不断倒退,一时间颇有种搭乘时光飞车回到过去的穿越之感”。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