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摄影,看天下,这是泡鱼儿的第950篇原创图文。
今天继续乘着房车游汕尾之旅。我们的车队从汕尾红海湾出发,沿国道236驱车前往海丰县。
海天一色,渔船如梭。“海丰”这一地名取自“南海物丰”之义,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建县以来,距今已有将近1700年建城史。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在古代本属海丰县地,到了现代,海丰才受汕尾所辖。这里拥有45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广东省内岛屿最多的地方,也是“中国水鸟之乡”、“中国青梅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车队进入海丰城区,第一感觉就是满眼的红色,眼之所及,都是浓烈的红色建筑——街道两侧的房子、招牌上全被刷成了以红、黄为主基调的颜色,这样的城建风格倒是很少见到。车上的小伙伴打趣地说道,这到了夏天,该是有多热啊,不知道背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很多人至今还习惯把汕尾称作“海陆丰”。我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陆丰这个地方经常上电视,是法治栏目的常客,一度让很多外地人都觉得这里走私猖獗,民风彪悍野蛮。
据考究,“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这句话最开始出自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有如春雷贯耳,海丰也”,当时嘉靖皇帝说这话的本意是万物复苏,春天已经到来,希望国泰民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截然相反的含义。
海丰县城最具标志性的红色建筑当数人民路上的红宫、红场旧址。没错,就是红场,莫斯科有一个红场,在广东这座小县城里居然也一个红场,而且还与莫斯科有相当密切的关联。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古称“学宫”、“社仓”,是明代海丰知县郑源在洪武十二年(1379)修建的,现在还保留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等建筑遗存,里面展出有许多革命文物。
红场的“红”是苏维埃的“红”。1927年11月,革命家彭湃在学宫大成殿召开的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从而迅速席卷整个粤东地区,带动了广东全省乃至全国农民运动的兴起——海丰也因此是全国十三个红色根据地之一。
当时的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被刷成了红色,会场内的墙壁全部用红布覆盖,“红宫”之名也因此而来——城市建筑的这种红色基调也一直保持了下来。
彭湃出生在一个工商地主家庭,是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1月创办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1927年参加南昌武装起义,后随军南下,领导创建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被捕,仅一周后就被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时年仅33岁。
从六人农会,到海陆丰苏维埃、《海陆丰农民运动》专著、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最早养老院、最早平民院……海陆丰创造了中国农民运动史上的许多“第一”,这些历史功绩如今被陈列在红宫里,筑就了海丰这座“红城”的深厚内涵。听着导游的讲解,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有多么地来之不易。
走出红宫的东侧小门就是红场——这里是当时农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入口处的大门门额上,彭湃所写的“红场”两个大字异常醒目。
“奔向海陆丰!”红场上有两幅巨大的雕塑,让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壮阔激烈,而又充满腥风血雨的岁月。1928年1月5日,分别在南昌和广州宣布起义的红二师、红四师在红宫、红场与彭湃会师。
从红场出来,在海丰人家里做客,主人盛了一碗绿幽幽的“擂茶”,里面放有盐、芝麻、炒米、花生等。擂茶确实好喝,但是你如果不主动叫停,主人就会不停地为你续添,好客之风由此可见。这让我不由得又想起那句“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最简捷的方法只有亲自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
在红场中央,彭湃默默地注视着他为之奋斗的这座理想之城——今天,这里已经成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广场。
“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彪悍的背后,其实是渴望变革的躁动。也许只有来过海丰之后,你才会对这句话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你对海丰这座红色小城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