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大漠中的“光伏海洋”(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央广网西宁5月21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马春香)天阔云高,这是行走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这是诗人笔下对海西州所在的柴达木盆地景观的描写。
从高空俯瞰,巴音河如一条绿色丝带穿过海西州府德令哈市。在这里,让人流连忘返的不仅是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还有一望无际的“光伏海洋”。在其市郊,一条全长24公里的光伏大道由东向西贯穿其中,一排排太阳能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将充足的光能转化为“绿色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几百公里外的茶卡盐湖一侧,一座座高大的风车高耸入云,巨大的叶轮随风舞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送到千家万户。
德令哈市光伏产业园区(央广网发 郭曲太 付盛 摄 )
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组,这些组成了海西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词——新能源产业。过去5年,海西州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通过不断积累、探索、发展,以光伏、光热发电为主,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光伏研究等并行的多元化发展脉络已徐徐打开。
从德令哈市出发,行至锡铁山,一大片地形平坦的荒漠戈壁引入眼帘。这里叫流沙坪,过去连野生动物也很难看见的地方。今天,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戈壁荒滩上慢慢“长”出了很多风力发电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人造风景,置身其中蔚为壮观。
戈壁大漠中的风力发电机组 (央广网发 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是孔维武来到流沙坪的第7个年头。7年过去,他所在的三峡能源大柴旦风电有限公司,风力发电机也从起初的33台,变成了如今的150多台。
“这里年平均光照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风能可利用时间3500至5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每平方米6618.3-7356.9兆焦,可利用土地近4.2万平方公里,承载9.2亿千瓦装机。”在孔维武看来,发展新能源产业,海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光热发电塔局部航拍 (央广网发 海西州委宣传部供图)
孔维武看来,所谓“人和”,是海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 举全州之力推进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从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海西州通过强力推进光伏、光热、风电以及配套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在所辖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建成的8个清洁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创造了全国光伏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全国光伏发电最低价等铭刻在新能源发展里程碑上的佳绩。
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的光热发电塔 (央广网发 巴图那生 摄)
清洁示范就是生态示范,生态示范就是绿色发展示范。一个个清洁能源项目的建设是海西州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主力军。
2021年9月24日,青海首个“源网荷储”示范项目——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德令哈50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10月15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海西基地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举行;
2022年3月23日,德令哈市中广核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
近年来,海西州已先后建成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百兆瓦光伏、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和塔式光热发电项目、风光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等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发电基地。新能源产业体系日趋多元,建成海西百瑞特新能源300兆瓦光伏组件、青海兴明电力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电线电缆生产线,形成30万千瓦高原型风电整机组装、500套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能。国内首个电源侧单体最大储能电站和首个电网侧高原电化学共享储能共计9.6万千瓦项目建成运行,压缩空气、蓄水电站等多种储能方式加快布局。
位于格尔木市的光伏产业园区(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此外,清洁能源利用展示馆、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塔式热发电设备检测实验室等相继落地,中控光热集热器和追日系统纳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围绕清洁能源发展的产学研测检运维服务体系加速形成……
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海西正阔步迈出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征程。
风力发电机组在茶卡盐湖上的倒影(央广网记者 樊永涛 摄)
截至今年3月底,海西州新能源装机规模约1160万千瓦,其中,光伏595万千瓦;风电549万千瓦;光热16万千瓦。发电量169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2021年新能源完成投资34.94亿元,已建成投运储能电站3个,装机容量93.64兆瓦/187兆瓦时。已全面建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成为青海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战场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白色风电“森林”在千里戈壁拔地而起,浩瀚的蓝色光电“海洋”在茫茫大漠耀眼璀璨,完备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工厂”在柴达木盆地飞速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