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吕尚、周公、召公等人的辅佐下,率领四万军队奇袭商都朝歌,以少胜多,在牧野大破商纣十七万大军,摧毁了商王朝。周人凭此一战,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周王室长达八百年的统治基业,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的衰颓与周的崛起
1、周的崛起
帝甲统治后期,商王朝逐渐衰落,政治腐朽,经济凋敝,社会危机四伏。从武乙开始,商王朝又陷入了与东夷的长期消耗战中,民众负担加重,苦不堪言。不仅如此,商王朝对东夷连年用兵,也造成了重东轻西的战略失衡局面。周人正是利用这个机会,逐渐强大,并最终推翻了商的统治。周人逐渐强大后,商王起先采取安抚的措施,但商王也深知,此时周人显然已“奄有四方”。
周文王统治周人后,他发展生产,虔诚地实行仁义之治,最终形成了非常清明的政治局面。文王礼贤下士,招徕人才,为周人的灭商大业储备了大量人才。他甚至为了接待前来投奔的贤人,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所以像吕尚、伯夷、叔齐等一批贤才都积极投奔周文王。与此同时,文王大兴土木,招募侍女,装出一副贪图享乐的样子,也曾率诸侯朝觐纣王,以示臣服,目的是要诱使纣王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进行。
2、昏庸的商纣王
周文王的对手商纣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他本已身处商王朝的亡国之势,自己又具有亡国之“才”,便火上浇油地将商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商纣天资聪颖,办事敏捷,气力超人,但在治国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商纣生活腐朽奢靡,耽于酒色,沉迷乐舞。同时,纣王迷信暴力,视国事如儿戏,常常因为小事而滥杀无辜。
周武王的实力
1、武王即位
周人经过太王、季历、文王的不断努力,之后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势力。但是新旧政权的更替,最终还是需要一场摧枯拉朽的战争来解决。可惜后来,文王壮志未酬便离世,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刚刚即位的周武王身上。
周武王即位之后,任命熟悉商王朝国情的吕尚为军师,周公旦为宰辅,积极展开了灭商的最后部署。周武王将都城东迁至镐京,对商王朝继续进行挤压和战略包围,并且占领崤函,控制伊洛之地,为伐商建立了更有利的据点。这些行动扫清了周人在伐商行军路线上的所有障碍,更有利于周人直接出击东方。
2、商的末路
面对周人的不断东进和包围,商纣以及整个商统治集团并非完全毫无察觉,无动于衷。发觉周人的威胁之势,商纣也曾想对其用兵,他一度以田猎的形式在黎地检阅军队,炫耀武力,震慑周人。但后来,这一计划随着东夷的反叛而被搁浅。商纣王时期,商纣长期讨伐东夷,造成商王朝整个战略布局的失衡,尤其是对西边周人的防御出现了空虚。
周武王正是趁着商王朝这一战略防御漏洞,联合已经归附周人的诸侯在孟津进行阅兵,举行军事演习。周武王的军事演习,直接造成了商王室的恐慌。面对不断加重的危机,商朝贵族内部矛盾全面爆发。
商纣王后期,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商王朝也已全面崩溃,行将灭亡。公元前1046年,商军主力调遣至东南地区和东夷作战。周武王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立即联合各路诸侯,决定对商的都城朝歌进行一次战略奇袭,牧野之战就此爆发。
牧野决战
1、一触即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自称太子发,战车上载着文王的“木主”,率兵联合其他反商诸侯从成师起兵,直奔商王朝的政治中心朝歌。周武王伐纣之前,曾用龟占卜,并不是吉兆,所以他有些犹豫,但在姜太公的强烈建议下,最终还是决定出师,出师前,武王率兵誓师。
在周武王誓师之词的鼓舞下,联军气势如虹,士气高涨,静待商纣大军前来迎战。周武王挥师东进的消息传到商都朝歌,商贵族上下一片混乱,商王朝的精锐部队尚在东南地区与东夷作战,并不能及时调回。商纣不得不仓促应战,急忙武装大批奴隶,大概有十七万人之多,商纣亲自统领,开赴牧野与周武王决战。
2、周人的强悍
周武王面对“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的商纣大军,冷静指挥。他先是派遣太公吕尚“致师”,率领一百人勇士勇敢地向商军挑战,迷惑敌人,打乱敌人阵脚。接着,武王趁商军阵脚大乱的机会,亲自率领虎贲勇士和装甲车兵,猛烈冲击商军的军阵,商军伤亡惨重。
商军中有大量临时召集的奴隶,战斗力不强,军纪不严,士气不高。面对周师战车的左突右冲,顿时阵型混乱不堪,十七万大军顿时如一盘散沙,重新集结已经没有可能。所以周人在仅有较少抵抗的情况下,得以顺利杀向商都朝歌。
商军虽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周人的猛烈攻势下,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商纣看到全军崩溃,大势已去,只得匆匆逃回朝歌。在众叛亲离的绝望之中,他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随即率军攻占朝歌。
3、周人得天下
武王入城之后,在鹿台找到商纣的尸身,搭弓向商纣的尸身射了三箭。接着,他走下战车,用短剑在商纣身上狠狠地连刺了几下,用黄色大斧砍下了商纣的头颅,悬挂在太白旗上。在清剿战斗中,武王俘获了一百名商王朝的恶臣,下令将其统统处死。
对那些依然追随商纣的方国,武王也派兵继续征讨,先后灭掉了九十九个方国,杀死四十多名部族首领。在清剿商纣残余势力的同时,周武王铲除商纣恶政,重建以周天子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之后,周武王对天下诸侯重新进行分封,许多功臣和姬姓子弟被分封为诸侯,以此来拱卫周天子的统治。
牧野胜败之谈
1、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牧野之战中,周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战略筹划和战术指挥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而强大的商王朝则是失误累累,所以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就大战略而言,商周之间优劣对比非常明显。商代后期,政治腐朽,离心离德,商贵族内部矛盾、商与其他诸侯之间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锐。
由于东夷的掣肘,商统治者始终未能进行全局性的战略布局,造成西部防守空虚,从而给了周人偷袭的良机。与之相反,周人的战略筹划则非常高明。他们牢牢地抓住商期政治腐败和防御体系上的漏洞,军事重心不断东移,为灭商逐步扫清障碍。
自太王、季历、文王、武王以来,周人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并且运用韬光养晦的战略,巧妙地迷惑了商王朝。他们依靠稳中有进的策略,充分施展“伐谋”、“伐交”等手段,不断扩大反商联盟,逐渐削弱商王权威,终于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之后,达成所愿。
2、周武王的智慧
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时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完全实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其取胜的关键性因素。在战机的选择上,周武王也显出过人的智慧。他利用商军主力征伐东夷、朝歌守备空虚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果断实行战略奇袭,急行军六天到达商郊牧野,让商王朝措手不及。在战场的选择上,周武王也显然进行过很好的筹划。
由于兵力悬殊,周武王并未选择直接攻打朝歌,而是选择在牧野与商纣进行最后决战,这样便是以逸待劳,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周军仅仅四万多人,而商军则有十七万人,周军处于绝对劣势。为了化解这种劣势,牧野是平原地带,非常有利于周的先进武器——战车优势作用的发挥。
总结:
牧野之战,商纣彻底葬送了商王朝六百年的基业,周王朝则从此确立了在中原地区的主导地位。周天子自此成为天下新秩序的共主,开启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牧野之战不仅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战争,也是中华文明发轫时期具有标志性和转折性的事件,甚至被学者称为“殷周革命”。
周王朝建立后,在制度文明的建构上颇有作为,创立了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各种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乐文明甚至成为中华古典文明的内核与标志。同时,由于周王朝的建立,原始宗教中开始涌现出最初的人文精神,如忧患意识的出现,“敬”观念的强调,将民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等。这是春秋时期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界出现的前奏,促使中国道德人文精神的建立,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
参考文献:1、《庄子传》2、《泰誓》3、《牧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