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沿银川市金凤区亲水大街一路向南,过绕城高速,来到良田镇。干净宽阔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边是设施温棚和露地瓜菜,一边是农旅融合的民宿、整齐的楼房、大大小小的店铺。“良田镇是我最爱的家乡。”移民30年的金星村村民马菊莲对这里情有独钟。
以前没水没电、沙包土路,遇到风沙天气,自行车寸步难行,瞬间来路就被刮得无影无踪。良田镇妇联主席张望梅对此记忆犹新。改良沙地、引渠绿化,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民靠苦干在这里扎下了根。
马菊莲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13岁从泾源县移民,16岁在工厂打工,17岁靠借钱起步,推着车卖凉皮。30年过去,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拥有了3家凉皮店、1个凉皮加工厂和十几个加盟店,凉皮最远卖到了广东、福建等地,带动村里3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我是到了银川才开始学做凉皮的,这些年借助政府贴息贷款和‘母亲小额循环贷款’,才有了现在的好光景。”马菊莲说。
从在老家只会让土豆、玉米“靠天生长”,到学习露地瓜菜、设施温棚种植技术,外出打工、家门口就业,第二代移民在政策的帮扶下,用巧干和奋斗变成了城市的新主人。
13年前,四处打工的汪洋自发移民到良田镇园子村。从流转260亩土地种露地瓜菜,到学种设施温棚;从“门外汉”到科技特派员;从打工人到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合作社股东……汪洋的“履历”不断更新。“是国家政策的浪潮推着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奋斗赶上了好时候。”汪洋说。
5月17日,园子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洋在温棚查看樱桃、猕猴桃、无花果等作物的长势。“从种到收,再到销售,依托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一边连着田间地头,控制温度、水肥等参数,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一边连着市场终端,让城里的‘菜篮子’‘果盘子’更稳当。”汪洋说,这是移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汪洋的另一个身份是宁夏聚百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合伙人之一,聚百农由辖区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集纳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电商等专业组织,形成了全产业链,既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也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合作社与186个建档立卡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从技术指导到带动就业全程帮扶,带动周边300多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汪洋说:“在新家园眼界广、思路宽、机会大,能干的事更多。”
良田镇最热闹的广场边,35岁的秦五十开了一家椒麻鸡店。1990年,他随家人从彭阳县搬迁至良田镇,20岁起就外出打工,辗转多地工作,生活起色不大。直到2019年4月,他带着做椒麻鸡的技术回到家乡开店,一家人终于实现了有车有房的梦想。“开店8个月,我就还清了10万元贷款,这两年每年收入20万元。”秦五十说。
时代的浪潮总是会眷顾不断奋进的人。1991年,17岁的马福堂随父母由泾源县搬迁至银川,种地、开车、开餐厅、跑中巴、开劳务公司、做进出口贸易、经营管理怀远夜市。“几乎每七八年,就会有一次改变。”马福堂说,2014年第一次跟随政府的商贸考察团出国,为他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先后去过十几个国家,他对对外贸易充满了兴趣,做得风生水起。2020年,他带着秘制“宫廷牛肉饼”到迪拜参加世界食品展,又立志将家乡餐饮和特产借助更高平台推介给更多国家和地区。马福堂说:“小时候望着大山的时候,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出国,还跟外国人做生意。”这30年,兄妹6人的命运与祖辈天差地别,做生意、在城里买房,儿女考学到外地。(记者 徐佳敏 见习记者 张 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