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满满的孩子,父母都做对了这9件事!

旅游 父母必读 2022-05-23 10:00

原标题:安全感满满的孩子,父母都做对了这9件事!

创意手工

节气书

急救包

草莓熊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它能使一个人最终成为内心安定、幸福的人。

安全感可以让我们积极而坦然地面对生活以及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有一颗强大的心。

安全感会让一个孩子充满自信,有意愿和能力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安全感也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受欢迎的人。

安全感,才是每个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安全感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话题。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第二层就是安全感,仅排在生理需要这个层次之后。

有些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 一个人小时候的安全感如何,会对他成年之后的行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01

安全,是一种“感”

安全感分为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从物理层面上来说,安全其实是种幻想。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安全吗?其实大家都知道危险无处不在,即使走在马路上,都不知道会不会飞来什么横祸,但大多数人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很安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是感到安全,并非物理层面上真真正正的安全。

在心理层面上,安全感的建立又需要两个重要的支架:

一是 内在的自我感觉,即认为自己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不是受人尊重,被人爱着;

二是 能否确定,当自己需要的时候有人会来帮我。如果一个个体觉得当我需要的时候,会有人帮我,我身边的人会伸出援手,那么他就会有安全感。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内在状态,是 感觉当自己有需要的时候别人都不关心,没人在意,那么他的安全感肯定会受到严重伤害

还有一种状态,是孩子不确定会不会有人帮他,因为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种失控的状态会更使人缺乏安全感。如果一直没人管,可以产生出一套应对完全不指望别人的生存法则,自己想办法, 但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的状态,更让人崩溃。

02

哪里是安全感的“起跑线”?

一个人的安全感培养是从小到大很漫长的过程,但是总体来讲, 1岁以内以及1~3岁,是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完全要依赖父母才能活下去,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比较敏感。当然有些时候不见得一定是父母,主要照顾者,比如爷爷、奶奶,甚至是别的人,都有可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关键是照顾者要恒定地存在,持续地给孩子以照顾,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能够有所回应。

比如婴儿期孩子的哭就是一种需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如果能够及时地关注宝宝是饿了、冷了、尿布湿了还是什么,就是一种回应。

当然开始的时候也许呼应得不准确,比如小家伙饿了你却给他换了尿布,或者人家困了却以为他要喝奶等,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应,让孩子确定地知道,当自己发出信号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恒定的对象来关照我,这就是安全感的初步建立。

03

放松点儿!做到八九十分就够了

很多父母知道了安全感的重要性之后,又会很紧张,觉得是不是孩子哭了几次没及时回应,孩子的安全感就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其实并非如此绝对,只要亲子关系一直很紧密,照顾者也总能敏感地觉察到宝宝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 偶尔一两次的失误,是不会让孩子的安全感出问题的。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或多或少会有做得不那么到位的地方, 要放松些,做到八九十分就行,没有100分父母

其实父母太紧张对孩子来讲也是种压力,并不是说父母刻意地去做很多事情,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好安全感,可能更多的时候,父母自身的状态更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安全的感觉。

父母大多也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的表现是缺乏安全感。就这个问题来讲, 不同的孩子表现不一样,有时候差异还很大

因为孩子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活泼,有些则比较内敛,所以即使在同一件事表现上不同,也不代表一个有安全感,另一个没有。

所以父母不要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就一定有问题。安全感也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或者画一条线,线里是有安全感,线外就没有。

只要父母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善于体察孩子内心的状态,行为背后的情绪,会在孩子是否有足够安全感的这个问题上,得出自己的正确判断。

04

一生都有机会去修复安全感

安全感即使在童年受到影响和缺失,也是可以被部分修复的。

比如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很好,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身边能够遇到一个足够好的对象(心理学称之为客体),有足够好的人能够呼应他的需求,改变他对外在世界的看法,让他感受到原来还是有人真心关心,有人在意,需要的时候有人帮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安全感是可以部分地得到修复的。

即使个体在生活中没有自然地遇到一个这样的对象,他还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如果个体能够与治疗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可能达到修复安全感的目的。

安全感的修复,在人的一生中一直都有机会。

05

做对这9件事,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小婴儿期, 有持续、稳定的照顾,照顾人相对固定

●总能敏感而准确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让孩子自己与父母的互动是可被预测的。

家庭关系亲密、和谐。如果生活有比较大的变动,做好过渡和衔接。

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情绪要相对平和、稳定,有比较稳定的教育方式。

●慢慢 培养孩子自己的身心疆界意识,并给予充分尊重。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让他感觉到自己能做主,而不是生活都被别人控制。

确立明确、合理的规矩,并保持一定的弹性。规则和规矩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是可预期的,弹性则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我调整的主动性。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慢慢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用僵硬的标准去衡量。对孩子充满自信,欣赏他,也许更能帮他建立起安全感。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父母必读》

专家支持|苏英(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教育心理学博士)

编辑|吴颖组稿排版 | 瑄妈 视觉设计 | 宫颖

致读者

1本杂志

42年品质保证

1000+领域权威专家保驾护航

洞悉养育本质,提高养育效率

激发养育智慧,优化养育路径

父母必读,和你一起,

挑战不确定性,育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必读》杂志创刊于1980年4月,刊名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是中国创刊最早、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家庭教育类期刊。

《父母必读》2022年5月刊已上市

全年订阅享9折优惠

还可免费获赠价值516元的音视频在线课程卡

如果大家不想错过或漏掉我们的重要内容,您可以:

1 点击本文末尾的 在看

2 打开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的“…”界面,设置为 星标

3 多给我们的文章 评论留言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