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首次拍摄到海南鳽
5月7日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村民谢芳林在巡山时,远远在树上看到了一只怪模怪样的鸟。它看起来像是树皮的颜色,身上还有白色的斑点,眼睛周围似乎有黄色的斑纹。这是什么鸟啊?谢芳林巡山多年从来没见过这种鸟,直觉告诉她,这鸟估计不一般,不是一级也是二级保护动物。
于是她悄咪咪地对怪鸟拍下一张照片,刚好拍到这鸟正在张大嘴巴打哈欠的尴尬照片,她发给了当地林业部门。专业的就是不一样,林业部门一看差点跳了起来,好家伙!这是海南鳽(jiān),它的识别特征可太明显了,绝对错不了。
海南鳽这么多年被发现不超过200起,各大媒体报道它都会加上一大堆头衔,比如"全球稀有的30种鸟类之一",“极度濒危”,“鸟中大熊猫”什么的,肯定是有夸大的成分,但其中一个头衔确实是毫不夸张的,就是我标题中的“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且听我细细道来。
外形特征及生态
三明发现海南鳽当时正在打哈欠,看起来没有脖子,但其实他脖子蛮长,而且体长在54-56厘米左右,因此许多人会把它跟中国池鹭等鹭科鸟类给搞混了,毕竟它们都是脖子长的中型涉禽,但其实稍微辨认一下差别还是很大。
它的体型外观确实跟普通的雄性有着黑色的头部和后颈区域的羽毛,白色的条纹从喉咙一只往颈部眼神,腹部和身体都是深棕色的,但这些不同区域的羽毛都十分斑驳,穿插着白色、橙色、浅黄色、红褐色、栗色等颜色,除了腹部比较统一,其他部分都很随意。
雌性则和幼崽相似,它们的颜色比起雄性淡化很多,身上的白色条纹显然丰富了许多,而且颈羽因为颜色比较统一,也显得比较短,所以经常被和其他鹭科鸟类搞混的就是雌性海南鳽。
海南鳽出没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森林中,冲着它们的长脖子,就可以知道它们喜欢住在水边,只要水流够湍急,无论是水库、溪流还是稻田,它们都可以接受。因为水流湍急的区域,海南鳽只需要将长喙探入水中,只要碰到猎物,就能在猎物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将其咬住,如果在流速缓的水域,猎物就比较容易逃脱。
为什么神秘?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海南鳽可能不足1000只,按数量来说,它确实是世界级别的稀有鸟类,但海南鳽的神秘不止是因为数量稀少,而是因为它们的习性。
它们是夜行性鸟类,同时警惕性极强。在夜间本就不好检测,还要求一点声响不发出,实在不容易,所以科学家们几乎没有在野外观测过它们。
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它们的警惕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只要在栖息地附近看到了人类或者任何它们觉得有威胁的生物,它们就会直接抛弃住所,哪怕住所里还有未孵化出来的蛋!而如今完全人烟罕至的地方能有多少?特别是在海南鳽原本的栖息地,因此它们的繁殖成活率极低。
而且野外的海南鳽会定期搬家,哪怕发现了其巢穴,但没准明天就搬走,而且它们的筑巢要求也是未知,因为在普通的树干上,茂密的竹子里甚至树洞中都发现过它们的巢穴,似乎很不固定。
后记
关于它们濒危的原因其实无非还是栖息地的缺失,却它们最大的威胁应该是人们对它们的陌生,不确定其生态使得保护困难重重。
希望对它们的繁育可以尽快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