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昌市国土资源局)
(图 云中的摆摆顶 网友“朵儿20131”)
安哈镇摆摆顶村位于西昌市东南约30公里,地处螺髻山北麓半山腰上,海拔20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高山顶在云端若隐若现,仿佛在不停摇摇摆摆,故得名“摆摆顶”。
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将焦点聚集到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摆摆顶依托现有的原始生态、古朴民风、民族文化,按照“ 产业振兴+乡村旅游+民族团结”的发展思路,让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声音在村里响起来、热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正是摆摆顶的振兴之路
摆摆顶距离西昌市中心约一个小时车程,气温却低了10多度,自然风光也有极大的差异,被当地人戏称为“从春天到冬天只有一个小时的距离”。丛林险峰、云海雪地是摆摆顶的自然招牌,彝风彝韵、彝家美食是摆摆顶的气质魅力。西昌市文广旅局看到了摆摆顶的生态优势,与安哈镇党委政府一起大力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产业。
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安哈镇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环境、生态、景观保护不松懈。严格把关工业企业准入,不达标的坚决不引进;大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景观绿化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森林覆盖率达标;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水改厕工作;建设水渠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以“五改”、“四治”、“三化”、“二通”、“一点”为支撑点,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充分融入彝族特色风情。同时,大力提升村容村貌,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农民群众树立“摆摆顶是我的家,人人都要爱护它”的理念,自觉主动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共同为发展乡村旅游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
移风易俗走在前,团结奋进创明天。如何让当地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寨建设和发展之中,是驻村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摆摆顶村以“撸起袖子带头干,干部做给群众看”的实践,彻底激活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干部扎根一线,用埋头苦干的劲儿带着村民抓建设、干产业、谋幸福,实现新村新寨新民居与新风新气新生活的协调统一,在村民中形成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自己治理、自己维护的良好氛围。
不仅如此,当地村民还学会了将“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搬进彝寨,办起了彝家乐。为了提高彝家乐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给游客以更周到、热情的服务,文广旅局每年举行2次大规模的餐饮卫生、服务礼仪知识培训。《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颁布后,安哈镇分批分次组织村民参加文明新风大讲堂,引导村民逐步破陋习、除陋俗、树新风、创文明。
看山看水看安哈,赏雪赏花赏彝家。立足于摆摆顶村地处螺髻山腹地的优越地理位置,文广旅局以“攀螺髻雄峰、探亿年溶洞、宿彝家山寨、品山野风情”为主题,鼓励安哈镇打通周边景区、景点环线,村村通油路、油路连省道,这样一来,安哈彝寨与邛泸景区形成旅游环线,与螺髻山景区形成了互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在安哈镇和摆摆顶找到乐趣。
远近游客到了这里,住彝家屋、吃彝家饭、干彝家活、领略螺岭彝风,远可登螺髻仙山、赏大箐冬季雪景,近可览铅矿彝家风情,游油大棚彝家花寨,获得全新、全面的旅游体验感。
高山白萝卜的“变身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高寒湿润的环境恰好成就了摆摆顶种植错季高山蔬菜的绝佳条件,脆甜的高山萝卜、粉糯的土豆、多汁的梨儿逐渐从村民自种自食的农作物转变成了当地创收增收的产业经济产品,种植的技术更新了、规模扩大了、收益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更甜了。“以前,村民种出来的土豆、萝卜不值钱,自家吃不完的就用来喂牲口。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路边甚至地里都能销售,土豆豆成了“金豆豆”,白萝卜成了“银锭子”,全都卖成了钱。”说起摆摆顶的种植产业化,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两年,摆摆顶村通过改良农田,建起来高山蔬菜基地,村民不仅能直接获得土地租金收益,还可在家门口务工实现就业增收,日子比从前过得好了许多。
西昌市文广旅局、安哈镇 供稿
编辑:任平梅
责编:王政帮
主编:徐兵
审核:杨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