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熊丙奇
近日,网传“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引发关注。5月8日,央广网记者就网传信息进行了求证,从多个权威信源和知情人处得到证实。
多位知情人表示,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一事,校方领导层已形成共识并做出决定。其中,该校一有关领导透露,中国人民大学确已决定不再参加国际排名。
而在此之前,已有消息称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也已陆续退出“国际大学排名”。4月15日,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兰州大学一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该校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之前泰晤士曾专门联系学校,最终决定不参加。QS之前联系学校时,报过一年数据,后来应该没有再跟进。”
多所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传递出什么信号?自媒体各有各的解读。有自媒体称这是中国大学更加自信的表现,主动“亮剑”,不再搞“洋指标”。也有自媒体调侃,中国足球也应该宣布退出国际排名;还有网友“跟风”宣布自己退出福布斯富豪榜排名。
图/微博
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这不是一件开玩笑事,需要严肃对待。首先就必须搞清楚,这几所大学真“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今后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都看不到这几所大学的排名了吗?大学和大学排行榜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
大学真“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了吗?
看看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有没有兰州大学就会得到答案。查阅2022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兰州大学位列全世界751-800名。那么,兰州大学不是早就“决定不参加”了吗?
其实,所谓的“退出”,是大学宣布不与排名机构合作、不向排名机构提供数据,而不是排行榜不再把这所大学排在榜单中。至于南京大学的“退出”,根据校方的说法,根本就没提“退出”,只是“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图/视觉中国
大学不向排名机构提供数据,并不会影响到排名机构对大学的排名。因为大部分排名机构用以排名的数据,都是从公开渠道获得,且可以“验证”的,排行机构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权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给各大学打分,得出名次。如果大学给什么数据,就用什么数据,反而影响排行榜的公信力。
那排行机构为何还需要和大学合作,希望大学提供数据呢?这就是部分排行机构的“生存之道”了。和大学合作,这既是向大学宣传排行榜的重要性,也向社会展示排行榜得到大学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有的排行榜把排名当作生意,明规则是向大学提供“咨询指导”怎么提高排名的服务,而潜规则则是搞“钱名交易”,帮大学修订数据,以提高大学排名。
如此与大学排行榜“合作”,大学自然有“被绑架”的感觉,合作不情愿,不合作又担心排名降低,影响学校的声誉。其关键的问题是,大学对排名太在意。如果不在意排名,排名机构怎么排,我都不CARE,那就无需合作。这几所大学表达的其实就是这层意思。排名机构会继续排名,但大学对排名的态度变了。
国际大学排行用的是“洋指标”吗?
国际大学排名,很容易让一些人理解为用的是“国际指标”、“洋指标”。不看重国际排名,也就对洋指标说NO。这是对国际大学排名的严重误读。
国际大学排名的指标,不是国外大学搞出来的,而是排行机构自己“研制”的。我国也有机构进行世界大学排名,如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于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是世界范围内首个综合性的全球大学排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依据(图/网络)
所有大学排行榜,包括国际大学排行榜和国内大学排行榜,都存在争议。这是因为要对大学进行排名,就得选择可量化的指标。进行国际大学排名,则要选择全世界大学都得有的指标。
这些指标无非就是办学规模指标、学术研究指标等客观性指标,与声誉调查主观性指标。其中,办学规模指标,主要包括教师学历、师生比,研究生教育规模占比,国际生教育规模占比;学术研究指标,主要包括发表国际论文数量、论文引用率等。总体看来,为了体现可比性、客观性,国际大学排行的学术研究指标,大多占到50%以上的权重。
如由全球高等教育研究公司QS 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有6项指标,包括学术声誉权重40%,雇主声誉权重10%,师生比权重20%,文献引用数权重20%,国际教职工比例权重5%,国际生比例权重5%。其中,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指标权重达60%。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选择的指标是,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PCP)等六个指标对世界大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的主要指标则包括:全球研究声誉12.5%,地区性研究声誉12.5%,发表论文10%,出版书籍2.5%,学术会议2.5%,标准化引用影响10%,总被引用次数7.5%,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2.5%,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0%,国际合作10%,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和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可以看出,几乎全部是学术性指标。
可以说,只要对不同国家大学进行国际排名,就逃不开这些指标,除了这些指标,考虑各国大学的招生制度不同、大学办学制度不同,就很难进行横向比较。
像US News针对美国国内大学的排名,所采用的指标为学术声誉、学生录取、学生保持率、师资资源、招生选拔、财力、毕业率、校友捐赠率。这与国际大学排名的指标完全不同。
学生录取主要指录取率,学生保持率是有多少学生读完一年之后愿意继续留下来学习,这是因为美国大学招生、办学,实行自由申请入学、自由转学制度,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很大程度反映出学校的吸引力。而这些指标在我国高校根本就没有,因为我国大学实行的是计划招生和计划培养、管理制度,不要说转学,就是校内转专业也很难。
国际大学排名有何用?
由于国际大学排名“天然”的局限性,因此,对于国际大学排名,国外一流大学,并不怎么看重,最多把这作为办学的参考而已。如在分析学校的办学情况时,可根据不同国际排名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学校办学存在的问题。
但我国大学却存在过于看重大学排名的问题,甚至有的大学就按排行指标办学,把这些指标分解给各院系、大学教师。这就把大学办为了“排行榜中的大学”、“论文中的大学”。
这一方面导致大学办学出现“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定位偏差,另一方面使大学的学术研究也急功近利,把所有教师、研究人员的精力都导向“发表论文”,还由此催生论文代写、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
总体看来,我国大学近年来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都有极为“亮眼”的表现。如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就在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力压欧美知名理工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位居第一。
▲美国斯坦福大学(图/图虫创意)
然而,世界大学排名的走高,并没有真正转变为我国大学的世界影响力,以及对世界一流生源的吸引力。原因在于,排名提升,是依靠发表论文,而不是整体办学实力,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重视论文发表被很多人理解为是重视学术研究,而这不完全是一回事。重视论文发表,表面上看是重视学术研究,然而,以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上,来论学术成果,而不是看论文本身是否具有创新价值,会导向教师、研究人员把精力用在炮制论文、运作论文发表上,而不是认真做一流的研究。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唯论文”评价问题,与追求提高国际大学排名的政绩导向密切相关。
据此,有一些高校领导抱怨,我国的大学办学、高校科研均被排行榜绑架。这显然归错了因。不是排行榜绑架了高校,而是高校自己追名逐利被自我绑架,高校必须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重视内涵发展和一流人才培养。
国际与国内大学排名,都有一个“直观”功能,就是被用于招生宣传。如在申请出国留学时,申请者可参考排名选择大学,在高考时,考生和家长会看大学排名的高低。
但不得不说,这被排行机构夸大了,如果真按国际大学排名进行深造规划,清华很多本科毕业生就不会申请如耶鲁大学这类国外名校了,因为清华的世界大学排名已经超过这些名校。而在高考中,我国考生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双一流”、985、211“身份”,而不是排名。
建设一流大学的“共性”和“个性
说到底,国际大学排名是一家机构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进行的大学排名,其意义就是把所有大学放在这些指标下进行对比。这是对大学进行的一种社会评价。
针对大学排行榜存在的指标不科学、不能反映学校办学内在(文化、精神、传统),数据也缺乏客观性、真实性等问题,曾有人呼吁取消大学排行榜。而显然,大学排行榜是取消不了的,因为这是社会机构进行的。某个媒体想制作、发布大学排行榜,都可以制作、发布,关键是这一排行榜有没有人信,市场是不是认可。
作为社会评价的大学排行榜,为大学提供了分析办学的一方面信息,也给学生选择大学、社会机构选择大学合作者,提供一定参考。大学对待大学排行榜的理性态度是,以平和心态对待排名,不能“唯排名”,更不能和排名机构搞“钱名交易”。
包括中国人大、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在内的我国众多大学,都将建设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一些人认为,我国应该有自己的“一流”指标,不能跟着外国大学走。如果搞清楚了国际大学排名是怎么排的,就会明白不存在外国大学制定的所谓一流大学指标,一流大学不是排名排出来的,而是建设出来的。
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要看它是否培养一流的人才,以及做出对全世界、全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图/图虫创意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既要遵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也要有学校办学的特色、个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的办学经验,开放办学,推进国际化合作,扬长避短。有两点对我国高校提高办学水平,至关重要。
一是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一所大学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在自身定位基础上,提高办学质量。缺乏办学自主权,会导致学校办学千校一面,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均是一个模式,难以办出学校的个性与特色。
二是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教育家办学、教授治学。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唯帽子等教育评价改革。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推进行政评价转向专业评价。
我国高校盛行“数量评价”,看重排名结果,就属于“数量评价”。而“数量评价”背后,就是行政评价。如评价论文,看论文发表数量,这不需要专业能力,会基本的运算即可,而要评价论文本身的价值,则需要专业能力。
要引导所有高校教师、研究人员,重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专注于进行真正的教育与科研,就必须推进专业评价。要推进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把教育事务、学术事务的管理、决策权交给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如此,才能尊重教育规律与学术规律,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质量,办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