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实习生 王一帆):毕业后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这是许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的抉择,而不同的答案似乎也指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父母是怎么想的呢?在母亲节前夕,我们找到了6位父母和4位年轻人,并和他们聊了聊。
矛盾的父母
在我们采访的6位父母中,无论子女是留在了大城市还是回到了家乡,每一位父母都表示希望孩子能够回到身边。
今年54岁的王先生是河南洛阳人,他的女儿目前在北京工作。2014年,王先生送女儿到广东上大学,他们从洛阳出发,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达目的地。他还记得帮女儿安顿好一切准备返程时,在火车站女儿轻轻喊了一声爸爸。王先生说:“我霎时就泪崩了,其实那时候我就觉得她不一定会回老家了,未来我们会越行越远。”
王先生一直都希望女儿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工作,但他并没有特意跟孩子聊过这个话题。直到2018年女儿考上了北京的研究生,他越来越坚信之前的想法。他说:“孩子应该不会回到我们身边了。孩子上学那几年,每次送她到高铁站,一个人回来的路上,一直有种丢掉了什么的感觉,有时候不得不把音乐打开冲淡这样的气氛。”
王先生表示:“心情有点失落,但也很矛盾,一方面又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又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吧。”
刘女士的女儿毕业后从北京回到了家乡贵州,目前在贵阳工作。过去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孩子两次,如今孩子回到老家工作,周末和节假日一家人都能团聚,“幸福真的是可以用‘爆棚’来形容”。
刘女士认为,孩子回到家乡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生病也有人搭把手”,虽然这意味着要放弃大城市的高收入,但她觉得回家乡是利大于弊的,“我们的西部城市正在开发,这里也有很大的机遇”。
回到家乡的年轻人
在城市竞争的高压下,家乡的慢节奏生活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流。今年30岁的韦莎莎家乡位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十年前她离开家乡到江苏上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多个城市工作过。
韦莎莎的父母一直希望她能回到家乡,陪伴在亲人身边。两年前,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她决定回到家乡,然而这次选择也成为了她新的人生转折点。
目前韦莎莎在从事乡村振兴有关工作,过去她都是为了“小我”而奋斗,回到家乡后她的工作发生了“大跨越”,“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力量可以做那么多事情,可以改变那么多人的生活”。而这些都是她在大城市时难以想象的,“那些年在大城市总觉得自己不过如此,比不过别人那么厉害。”
然而每一种选择都有两面性。正如韦莎莎所说,十年前她离开家乡时,就像是一棵在此处扎根了很久的小树,已经扎稳、长大了,突然有一天连根拔起,带着一点点薄土来到城市,然后再重新开始扎根、成长,直到她终于适应了城市的环境与生活,又再一次被连根拔起回到已有些许陌生的家乡。
回到家乡后,韦莎莎最不能适应的是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与沟通方式,“我们做文创的圈子会更追求精神上或者说人生意义上的东西,但我们家这边是刚刚脱贫的地区,大家得先考虑吃饱饭,都不愿意聊那些太过精神的、虚幻的东西。”
在老家,她也很难遇到“同频”的朋友,家乡的慢节奏也让她产生一种“担心自己很难再进取”的危机感。因此,韦莎莎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多读书,多和外面的朋友交流。她说:“越是这种放松的环境,你越需要一种自律、内驱力去让自己提升。”
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
杰瑞和韦莎莎有着不同的烦恼。今年26岁的杰瑞家乡在黑龙江省鸡西市,2014年他离家到广州上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州一家媒体单位做编辑。
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长、生活成本高,家乡很多老同学都已经买了房和车,而杰瑞仍在租房,不过他觉得广州给了自己“比房子和车子更重要的东西”。
杰瑞并不后悔留在一线城市的选择,因为这里有着更多的机遇、更好的待遇,以及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但远方的父母却总是让他挂心。杰瑞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平时也习惯“报喜不报忧”,这些年杰瑞意识到这种焦虑感越来越强烈,如果父母一天没有在家里的微信群说话,他当天晚上就会胡思乱想睡不着,那一刻,他会特别想家。
父母平时不太主动给他打电话,所以每次接到家里的电话时,他都会“挺害怕的”。杰瑞说:“父母不在身边你总是会担心他们出一点什么事情。”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