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叫“拒绝体罚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旨在倡导正面管教方法,拒绝粗暴体罚。
常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挨打或被体罚的经历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跟随我们一生吗?家长们又要如何抑制住打孩子的冲动呢?忍住打孩子的冲动,家长如何不“憋出内伤”?
影响的不只情绪
挨打的童年会成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童年吗?
对此,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委员、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包括被肢体暴力或被言语辱骂在内的童年不愉快经历可能造成“童年创伤”,使孩子情绪上感到痛苦或困扰,形成一种长期影响。一般有三类情况会造成童年创伤,第一是暴力虐待,第二是缺失照顾或情绪关注的忽视,第三则是父母生病、离异或其他重大变故等外部因素。唐义诚表示,童年创伤非常普遍:“澳大利亚的童年创伤出现几率是25%,美国是50%。”
童年创伤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例如,无法正常学习或在和别人交往时产生退缩感。在经历过创伤后,孩子往往还会“闪回”,不断回忆起这些体验。
童年创伤的影响还不只是情绪、心理状态。
2021年4月,《儿童发展》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包括打屁股、打手心、罚站、罚跪、鞭打、蹲马步、操场蛙跳等在内的体罚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可能与更为严重的暴力产生的影响相似。根据该研究作者所述,体罚与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等有关。
唐义诚介绍,有研究表明,有童年创伤经历的人比一般人患上焦虑症的概率高出2.4倍,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3.6倍,甚至健康问题也会更多,端粒比同龄人短。
不打,还能怎样?
面对自家孩子的一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行为,有家长表示,真的忍不了,就打好使。
可“打”真的好使吗?
唐义诚指出,情绪到了打孩子的行为,对于打孩子的家长来说,甚至都算不上一次有效的情绪宣泄。
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去宣泄情绪是不良的宣泄方式,此时就出现了所谓“越打越生气”的状况。
而有效的情绪宣泄需要的是一些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唐义诚建议:“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可以找朋友聊一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宣泄。在情绪平静之后,也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明确自己的诉求。
监制:郭静
记者:刘飞
编辑:杨扬 马露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