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赵青 通讯员张雅慧 印强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会同广州市总工会于4月29日召开“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新闻通报会。
会上通报了“法院+工会”联动下的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情况,发布了典型案例。
新闻通报会现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彭勇 摄
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耀庭,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夏俭保,市法院民事庭庭长陈丹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由市法院宣教处处长谭鹤欣主持。
用工形式衍变到外包型、分包型 用工主体扩充到网约车、网络主播
通报指出,2018-2021年,广州法院共受理涉平台经济的劳动争议案件1113件,案件类型多样,从劳动关系的确认到劳动报酬的给付、劳动岗位的调整。
涉及的用工主体由相对集中到逐渐分散,从最初仅涉及快递公司、外卖平台,逐渐扩充到网约车、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经纪公司。
用工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从劳务派遣衍变到自营型、外包型、众包型、分包型等用工,出现劳动合同订立主体、工资支付主体、社保缴纳主体均不同,生产要素被拆分、分解至诸多不同企业的情形。
市法院联合市总工会选取了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予以发布,其中大部分是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既有效维护了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又助推了平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全覆盖 去年追回薪酬22129.61万元
姜耀庭指出,近年来,市法院、市总工会逐步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在诉调对接、调解员队伍培养、劳动纠纷预防等方面密切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
“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已经在市法院和11家区法院全覆盖;工会通过指派专业人员定期驻点的方式参与诉前、诉中纠纷化解,实现法院审判资源和工会调解资源的有机衔接和优势互补。
2021年,诉调对接工作室共有调解员158名,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案件26809件,调解成功9671件,调解成功率36%,调解平均时长19.26天,为劳动者追回薪酬22129.61万元。“法院+工会”机制在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枫桥经验”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在推动劳动争议高效化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通报会现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彭勇 摄
夏俭保介绍,市总工会着力打造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广州模式”,聚焦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关于劳动关系、劳动报酬、职业伤害、劳动保护等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和“人社+工会”劳动人事争议三方联调机制,建立广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全方位维护劳动者权益。
建立18个诉调对接巡回服务点 实现化解矛盾沉入基层
广州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多措并举,与各级工会通过建立“三个制度”,做好“三个预防”,搭建“三个平台”,有力维护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据介绍,建立“三个制度”,即坐班制度、递进制度、反馈制度。法院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由工会选派专业律师驻点工作站值班,帮助当事人解疑释惑,并配合法官化解纠纷。
建立“诊调确裁”的劳动争议化解递进机制,由立案窗口工作人员对当事人问“诊”,由驻点调解员进行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当天进行司法确认,对经过诊调立案的案件标记记号,导入快审中心实行快审。
法院对于律师参与矛盾化解的案件定期跟进,掌握工作进程,工会定期回访,确保案结事了。
新闻通报会现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彭勇 摄
做好“三个预防”,即基础性预防、苗头性预防、救助性预防。对联调案件中发现的综治隐患,共同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提示法律风险,促进有关部门完善管理。
对群体性案件,影响较大的案件,建立工会、法院等部门共同预防化解隐患的合力,通过发布司法建议等方式指导企业合法合理用工。
对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缓、减、免收诉讼费,保障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对经济困难的群众,各级工会大力提供再就业培训等帮扶措施。
搭建“三个平台”,即建立诉调对接巡回服务点、建立多方联动平台、搭建案件数据共享平台。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建立了18个巡回服务点,由工会选派的调解员和法院选派的法官共同入驻,定期到辖区内案件较多的镇街、村、社区指导调解,实现化解矛盾沉入基层。
建立起工会、仲裁、法院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南沙法院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还特邀中国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的仲裁员作为调解员参与矛盾化解。
市总工会定期收集全市诉调对接工作室数据,制作工作周报通报给市法院;市法院每月向市总工会共享广州市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数据,并对典型性、苗头性、普遍性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分析研究。
姜耀庭表示,接下来,广州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与市总工会等部门的合作,更好发挥审判职能,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助力护航,推动广州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审判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