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谟
第1133期
广德市桃州镇是个历史悠久的集镇,自始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虽不是江浙水乡,但由于粮长河、护城河等绕城而过,故而桥梁为数不少。远久古代为方便百姓出行,当政者或集资,或募捐,修建了很多古桥。其时大多为石制拱桥。一桥飞架水上,宛如一道弧线连接河流两岸,在斜阳余晖的映衬下,为古镇桃州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古桥虽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们古朴厚重的影像却永远留存在人们不灭的记忆里……
凤凰桥,今称平桥。坐落在桃州镇北门护城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此桥昔称梅花桥,因“桥旁有梅花树奇艳可爱”而得名。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州钟振筑凤凰墩于桥西(现烈士陵园内),故改称凤凰桥。该桥民国时为三孔石桥,1968年因拓宽被拆;197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1980年又进一步改建、加宽,今长15米,宽9米,高10米。(另注:有说原北关尽头架设于粮长河上的单孔高石拱桥叫凤凰桥,其实名为保德桥,建于明洪武初年。现已拆。)
狮子桥,原名王家桥,坐落于民主路迎春河上。始建于元至上八年(1348),明嘉靖年间改建。因桥栏雕刻有石狮,民间改称狮子桥。1962年将原石桥改建为长4米,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迎春桥,曾名济民桥,因坐落在东门迎春河(原名秀水河)上,故名。1964年改建为长4米,宽8米的钢筋混凝土平桥。现两侧河道已被水泥板封盖并建房,桥身已无法辨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门出城墙向西关行走,近150米路要连续经过三座桥。依次分别为:平安桥、灈缨桥和清洁桥。
平安桥横跨护城河,俗称护城河桥,始建无考。古为圆洞石桥。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州周在建重建。嘉靖二年(1797)毁于洪水。监生吴澄捐资独建。民国年间又遭水毁,经地方筹资再建,并更名为平安桥。因1983、84年连续两次洪水损毁严重,1983年政府拨款重建为长9米,宽7米,高8米,单跨石拱桥,古桥基仍深留在桥下。
往西20米是灈缨桥(桥名清晰可见),坐落粮长河上。原为三跨石拱桥。明永乐七年(1409)知州杨翰建。取“沧浪之水可以灈缨”为名。清康熙十六年(1717)重建。70年代以前为三孔无栏石条平桥。1972年倒塌,1980年政府重建为单跨双曲拱桥。
再往西20多米,就是清洁桥(桥名仍在),横跨于蚂蝗沟上。始建无考。70年代前为单跨石拱桥。为方便车辆通行,后改建成如今的平桥。在如此短的距离连续经过这样三座古桥,在江浙水乡并不鲜见。但在皖南山城广德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观。
无独有偶,在与西关街遥相对应的东关街,由于地理位置的同一性,其间也有三座古桥。分别为护城河上的平安桥(建于明洪武初年,三孔平桥)、无量溪支流上的熙春桥(建于明洪武初年,单孔拱桥)以及东关尽头的吉祥桥。与西关的三座古桥可谓东西分呈,极具异曲同工之妙。如今随着城区向东扩展,东关街的三座古桥,早已不见踪影。
值得一提的是,西关街上的三座古桥,它的最后身影一直保留到2021年,算是桃州镇内所有古桥痕迹遗存最长的了。如今,因道路扩展,这三座古桥,同样不免被拆除的命运。代之而起的将是宽敞坚固的现代化钢筋水泥桥。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到,前不久我慕名寻访了座落在本市东亭乡柳亭村的一座古桥。该桥名“杜杭桥”,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安徽到浙江的古道桥梁。特别令人可喜的是,在修建县乡道路时,有关部门采取保护古桥,绕道而建的方案,完好无损地把这座古桥保存了下来。让它与身旁的柏油马路、水泥平桥同存共生,古今相交,历史与当代交相辉映、相对无言。古桥斑驳不平的石板桥面,深深烙印了古往今来商贾乡民辛劳的脚印;桥头苍老挺拔的大树,见证了岁月的风云变幻和乡村的兴衰和繁荣,它们仍然生机勃勃地向往来行人叙述着它的漫长而又丰富的前世今生。
由此不由令人联想到,如果我们的城市建设,能够多多地考虑保护古迹与现代发展有机统一,那将会给当代留下的众多不可复制的古文化古建筑,会给古代能工巧匠腾出一方天地,让他们聪明才智的结晶,至今仍然显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惊世骇俗的天才创造力。
广德始建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孙吴建置县治。取名“广德”,意在标榜“皇恩浩荡,帝德广大”),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古迹甚多。本文略考的一些古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如今这些古桥虽然不再存在,但它的影像还时常显现在人们的脑海中。面对它们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古今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
(作者系广德市卫健委退休干部)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