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人生方向与个体未来
第十章 优质教育中的智慧造就
具身教育鼓励参与的儿童和少年首先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得多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些问题:它叫什么?它怎么是这个样子?现实的求知欲产生了,观察更多和不同地方的类似物种,有比较时,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时候他便需要更多的知识,他自发地要读书或者与小伙伴进行讨论,而且还有进一步的观察与实践,持续的观察与实践,持续地加深认知,提升智慧最重要,创新型人才就有望从他们之间诞生。
31 人生方向与个体未来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短缺经济社会,最近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使中国经济在生活需求方面不再以短缺为特色,拥有一定的财富和接受了较高文化教育的人群产生了。他们渐渐进入中年之后,在子女教育方面,具有非同以前的期望。
对于如今的“富裕”阶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官僚队伍成员,一部分是“城市有房一族” 。不管怎么说,对于社会而言,经济化、城市化带来了富裕阶层,富裕群体越来越大,是好事情。
社会整体的教育普及,造就了文化上的“中间群”和“期望群” 。
一般而言,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所受的教育超过自己,希望子女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不过,期望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改善是个缓慢和艰难的过程。
挑学校,不用说了,买学区房,陪读,也是常见的现象,课外辅导班变着花样产生,家长们应接不暇,应对不穷……这些奋战的标的物,都是子女的考试分数,都是子女在应试教育中的表现。
为什么应试教育会引领整个社会的教育趋势和方向呢?因为社会统治者有他们的“设计” ,从建校、教材、师资配备、资金运用到招生、课程、考试分数排序、升级、毕业,无不围绕着他们的意愿展开。
教育趋势和方向长期发展,形成难以抗拒的潮流。
人人都在指责应试教育制度,家家又都在应试制度的污浊中翻腾,想尽各种办法,企图促使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而别人家的子女随他成虫成雀,即便有清醒的人,真正认清了应试教育的危害,认清了“头脑教育”的缺陷,也无法出乎潮流,另辟一径。
原因在于,统治阶层的“用心”在于“统治” ,在于“更好地统治” ,他们编写的教材、设计的制度,拥护者、得益者的参与,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都在“顺势而动” ,“借势而行” ,其势愈大,其改愈难。
考察教育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自古及今,素质教育无时无刻不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社会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强大势力”形成阻力,使“素质教育”绕路或者停滞。
其实素质教育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换言之,它是一个筐,好像跟教育有关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原因在于素质教育本身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它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
有一点是确定的,素质教育是综合能力培养,不像应试教育用绝对的分数来衡量某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探究,素质教育乃是“学以成人”的必由之路。
任见曾经强调:“博物”是“百科之根” 、“百业之源” ,因而在“知识百科”中选择人生方向,在“社会百业”中构建个体未来,方向和路子都是正确的。
具身教育的“感性”——“诗性”——“灵性”已经为个体的成长铺就了上升道路,那么继续参与时代和社会,踌躇满志,走向未来吧。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其实是国家的需求,是国家应对国内外挑战,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也是当今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
创新人才,指的是在政府管理、学术研究、商业运营、艺术设计等领域做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作品、产品、运营模式管理体制的人才。
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必须首先构建起完善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所应具有的教育模式。具身教育在此一方面大有可为。当儿童和少年接触了具身教育之后,他的人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推进具身教育的瓶颈,是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不够,缺少这方面的选修课程,而博物馆的场域教育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具身教育鼓励参与的儿童和少年首先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得多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些问题:它叫什么?它怎么是这个样子?现实的求知欲产生了,观察更多和不同地方的类似物种,有比较时,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时候他便需要更多的知识,他自发地要读书或者与小伙伴进行讨论,而且还有进一步的观察与实践,持续的观察与实践,持续地加深认知,提升智慧最重要,创新型人才就有望从他们之间诞生。
国际上大规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创造力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1950年,随后半个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智慧模式,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有丰富的模型,却远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其中的创造力成分模型,大多认为,创新人才的产生,至少依赖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和工作动机三个基本成分。
创造力理论,涵盖了智能、知识、思考、风格、人格等特质。强调顿悟和无意识在创造性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创造力模型中,有三种成分,首先是“随意处理真实事物,且大多数是在潜意识、前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的自然倾向” ,这是基础;其次,创造力的根源在于对某些真实事物做出积极改变的意识需求;其三是先前的创造性努力会激发新的创造性努力。
三种成分,支撑三种理论,都是比较有代表性创造性理论。它们虽然都旨在刻画创新人才的智慧模式,但却有着显著的差异,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整合,人们看到的不同居多。
仅仅将人的“智慧特质”罗列起来,看不到创新人才智慧发展的动态过程,也难以分清各个不同智慧特质之间的关系。
为了整合以往的研究,对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做出更加细致的刻画,有一些专家团队建构了创新人才的文化金字塔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辅之以实验室工作,做了验证,取得了认识。
所谓智慧,指的是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与物质相对应,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动机和人格等精神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现象。
研究发现,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智慧模式,包括了专门领域的知识智慧、专门领域判断标准的智慧、内在动机智慧、多元文化经验智慧、问题发现的智慧和说服传播的智慧等。
其中,专门领域的知识智慧和多元文化的经验智慧,是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专门领域判断标准的智慧,内在动机的智慧和问题发现的智慧,是创新人才做出创造性成就的动力,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说服传播智慧,则使得创新人才那个很好地“表述”自己,让自己为更大范围的群体所接纳。
专门领域的知识智慧,以及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在一定范围内,与创造力成正相关关系。
创造力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专门领域智慧的积累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但是,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不见得越多越好,如果知识积累过多而缺乏灵活性,专门领域知识也可能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障碍。
研究发现,一般创造力,并不是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反而随着儿童、少年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一般创造力方面的流畅、变通诸维度上。
内在动机的智慧,亦即内在驱动的智慧,指的是个体对专业工作或活动本身感兴趣,真心实意地喜爱该专业,而不是为了赞赏、奖品、金钱、名望或者害怕惩罚等外在因素。
内在动机的智慧,表现在情绪状态上是“酣畅” ,表现在人格上是“毅力” ,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勇于尝试、勇于奋进。这些人无论所从事的事情有多么不同,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沉浸其中,全心全意地投身其中,甚至废寝忘食,达到上瘾的程度。
问题发现的智慧,即所谓“从无疑处生疑” 。
一般来说,创造力的研究者或发现者是通过创新性的成果去认定创新人才的价值的,然而,在创新人才做出成果之前,首先要能提出一个新颖而有价值的问题,发现前人在解决问题时所遗留的缝隙。
杰出的创造者几乎都善于寻找问题、创造问题或发现知识的鸿沟与矛盾,从看似闭合的“应然”的知识体系中发现缝隙,指的就是问题发现的智慧。
能够在他人所忽视的地方,发现或阐释问题的倾向性,被称为发现导向,或发现智慧。
在世间事物中,问题的形成经常比问题的解决更根本,问题的解决可能只需要研究方法或实验技能,但提出新问题、新可能性,或者从新的视角来看待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创造性的想象会带来真正的跨越式进步。
创造性智慧思维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遇到问题,其次,发现问题结构的特点,进而发现空隙和情景的不完全性,最后,将有问题的地方具体化。
也就是说,创新人才把朦胧状态的带着空隙的“初始情景”明朗化了。而完善的“终极情景” ,是把坏的东西转变为好的东西。
在这个思维和行动的过程中,良好的问题发现和设置是整个问题解决历程当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
问题发现的意义,比问题解决本身更重要。问题导向的知识架构,不仅包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实证研究也支持这样的结论。
一个人,缺乏问题发现的智慧很难有创造性的成就,这是因为从思维过程来说,创造性需要某种形式的跳跃,这种跳跃是问题发现的关键所在。
问题发现、能力发展受到阻碍的人,则少有跳跃性思维,难以实现问题重构,并且较少体验到“顿悟”的“灵性闪光” 。
儿童、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收看过多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会阻碍他们的创造性发展,这是因为,电视节目和动画片呈现了太多的细节画面和构图,制作者想得面面俱到,不同画面之间过渡很快,缺乏儿童、少年展开想象的余地,缺乏儿童、少年发现问题的时间空隙,从而使得他们大大减少了自主思维。
西方学者做过一些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具有跳跃式思维的儿童、少年,“顿悟”较多,成绩较好,他们所拥有的知识细节反而较少。
专门领域判断标准的智慧,说的是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某一个领域有杰出创造,必须掌握该领域群体所使用的判断原则,或者价值标准,否则即使掌握了充分数量的前沿知识以后,将仍然无法判断自己的成绩的品质,也走不出追随别人的逻辑。
如果个体所掌握的判断原则或价值标准不正确,或者不同于领域群体所使用的判断标准,那么除非你能够影响整个领域,或者重新形成一个以你为主的群体,创造一个新的学派,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有出头之日的创新人才。
若要影响领域或创立学派,那么沟通、传播、说服和领导的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成绩新颖,有创意,怎样被社会接受呢?
伽利略就是一个例子。说服人的技巧在伽利略身上表现得非常充分,正是伽利略所具备的传播和说服能力非常高超,使他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和迅速的传播。
可见,当创新性成果产生之后,说服人的工作是否取得成功,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例子,是弗洛伊德。他的理论一度受到当时学界的排斥,他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说服了跟随者,并且以其近乎偏执的领导力,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学派,终于使得他的理论在心理学界独树一帜。
爱因斯坦的说服力,表现在逻辑清晰、推理严密、语言简洁的论文当中。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衡量,他都是传播高手。
调动自己的说服传播智慧,使创新力变成影响力,至关重要。一个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也应该是一位卓越的沟通者,能够以某种有效途径,把自己的创新性的想法或者产品传播出去,影响并感染受众。
多元文化经验形成的智慧,有利于提升创造力。譬如,掌握多语言的人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关于双语者在创造力方面的优势的研究,肯定了这个理论。
语言作为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可能限制人们创造性地表达一个问题的方式,而双语言者则能够用另一种可能更加灵活的方式,至少可能用另一种语言的视角去感知世界。就是说,双语者对同一概念或问题情景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思维和联想。
双语者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包含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相对于单语者,双语者对模糊性的容忍度会更高更强。双语者,更能包容出现相互矛盾时界定不清的探索过程。这种习惯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创新人格特征。
此外,由于语言不通,会单语者很难参加其他语言和文化为载体的群体活动。一般单语者的活动,会集中在他的单一文化群体之内,他的生活条件和活动范围,决定了他的可供创意表达材料的来源相对单一。
专门领域的知识智慧、专门领域判断标准的智慧、内在动机智慧、多元文化经验智慧、问题发现的智慧和说服传播的智慧等创新人才的智慧模式,其间并非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存在动态联合机制的。
正是由于个体智慧的动态联合呈现,六大智慧兼具的个体才能成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型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民族兴盛的关键靠人才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人才发展纲要的重要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主要解决问题之一,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
因此,切实开展具身教育,深化人的认知,启迪人的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