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可获取教学大纲
北京,是逐梦者的“理想国”,是奋斗者的“伊甸园”。
2021年城市经济数据一出炉,便将北京送进了“4万亿俱乐部”,以4.03万亿的GDP成绩,与上海双双迈入“一城可敌一国”的世界级都市行列,城市经济总量甚至比 泰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经济总量还要高。在高教领域,不仅有北大、清华两大“金字招牌”领跑全国高校,也有遥遥领先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
不过,清北近年来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却有不少本科毕业生正在“逃离”北京。 尤其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就业率从2020年的21.9%下降至2021年的16.1%,引起广泛关注。
众星捧月般的北京,不香了?
本科毕业生,正逃离北京
如果将视线放远,看一看部分高校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留京率,可以发现不止清北留京率降低有迹可循,且 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实际上正在逃离北京。
参考部分C9高校近五年本科毕业生的北京就业率,可以发现这些顶尖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北京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少。
如南京大学2018年有7.05%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北京,到2021年降至4.92%,而上海交通大学去北京就业的本科生仅占不到3%。若说位居南方的高校受江浙沪“包邮区”虹吸效应显著,那么北方的高校又如何?
西安交通大学位居陕西,在地理位置上更“亲近”北京。2017年、2018年分别有8.13%、11.20%的本科毕业生奔赴北京,然而2021年却仅有4.46%,占比不仅近乎折了个半,甚至还低于南京大学。
那么,北京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又做出怎样的选择?
参考部分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近五年留京率,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均呈现下降趋势。仅部分高校受北京生源以及行业性质影响,本科毕业生留京率趋于稳定或不断上升,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甚至很难成为北京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自留地。
本科生,还当得起“北漂”吗?
不仅北京高校的毕业生沿着“逃离北京”的路越走越远,就连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可能也很难再当得起“北漂”了。
落户政策收紧
2021年7月16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提出符合用人单位准入条件的毕业生可有机会引进北京,将引进门槛为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放宽。但实际上, 引进毕业生工作仍然按照“精准引进、分级管理”的路线实行,高层次人才仍是主流。
然而,这仅有的落户机会,似乎也即将到达顶峰。
2021年11月17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草案),提出, 到202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下降趋势。且特别提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82件左右。
截图自《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草案)
截至2020年11月,北京常住人口总量已达2189.3万,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减,城市压力日益显著。而随着北京人口的增加与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人口也将逐步向非核心区域移动。
显然,北京正主动控制核心区域人口,力图最大化提高人口教育水平,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人们生活就业的舒适程度。
留京指标缩减
在高校方面,近年来留京指标大幅缩减,部分高校对本科生京外就业持鼓励态度。
截图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
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过就业引导,到京外就业比例连续四年增加,非京生源留京指标获取情况从2017年的517人下降到2021年的390人,其中,本科生毕业生获留京指标人数从58人降至26人,研究生仍然是留京主力。
至于企业手握的进京指标,早在2013年,北京市应届生“进京指标”名额就已不足1万人。如百度2014年拟招聘的3000名应届毕业生之中,能够解决户口的名额只有40个。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北京,何其难也。
成活成本劝退
不过,无论是城市落户政策还是高校留京指标,这些客观因素都不及生活满意度下滑带来的精神重锤来得猛烈。仅住房与交通两大困扰,就能将“北漂”的热情日益消磨。
在北京,“房租2000元、开门就是床”的情况并不少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与幸福感。而大房间,高昂的租金又让人高攀不起。
此外,漫长的通勤时间也常常使人倍感疲惫。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超大城市之中,北京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为57%,在超大城市中最低; 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为27%,为超大城市中最高,职住分离的情况在全国城市中最为严重。
有人说:“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要让他去挤一挤上下班高峰的地铁。”
那些当初高考时飞蛾扑火一般涌向北京的学生,又在毕业时如潮水般匆匆撤退,至于种种逐梦北京的热切想象,多数在疲惫的现实面前渐渐消弭。
逐梦“理想国”,不止北京
若不将追逐梦想的“理想国”局限于北京一隅,就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应届毕业生抛出橄榄枝,下大力度吸引人才。
为抢夺人才,浙江不仅放宽落户限制,还在鼓励创业上放了个大招。目前,除了杭州市区,全面放开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杭州的落户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若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可享受2万到40万不等的生活补贴或购房租房补贴; 若大学生想创业,可贷款10万到50万,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
再比如上海,学历落户正一步步放开。继2018年北大、清华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户之后,2020年上海又新增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的本科生可直接落户。2021年试点在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
西安、南京、天津、长沙等新一线城市,纷纷推出吸引人才的新政,通过放宽落户门槛、提供人才补贴等方式来吸引大学生就业。
与以“奋斗”为代名词的北京不同的是,这些新一线城市为追求舒适生活的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发展软环境”,日益受到广大毕业生的响应与认可。一方面使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激发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但这属于城市的标签并不能概括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又为它而奋斗的人们。
这里不仅有无穷的想法、激情与创意,还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996”与“打工人”,有“每日春运”般的地铁高峰期与“全国顶尖”的极端通勤时长,有逼仄的住房空间与高昂的住房成本。它们把每一个仅将“北京”看作华丽意象的高校毕业生吓得敬而远之,彻底打碎当初高考报考时“以城市论英雄”的择校观。
或许,根据城市选择学校的理论可以歇一歇了。在高考择校方面,学科为王的时代,还是要根据自身兴趣与高校的学科实力理性规划未来选择;在毕业就业方面,应该看到,不止北京,有更多的城市为年轻人搭建多元化的就业舞台。期待高校学子能够发挥知识和才干,扎实提升专业技能,在祖国各地绽放光彩!
[1]中规智库|全面解读《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用数据给城市通勤画像
https://mp.weixin.qq.com/s/UB8AtxPfPq5s5ahu9f-65g
[2]2021中国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名单 GDP4万亿城市诞生
[3]第一选择,还是北上广深
https://mp.weixin.qq.com/s/zE8eH5ilrIeo6CAhweyIXQ
[4]不再提经济中心的北京,如何带动“京津冀”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5]浙江: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享受2万到40万不等补贴
[6]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7]北京引进人才指标将逐年递减 创业成留京新路
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JP3L0
[9]GDP超万亿城市增至24座 中国城市竞争力版图正发生怎样的变化?
扫描,优惠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