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虎
近日,“农民网上卖扣肉被举报为三无产品判罚5万”一事接连发酵。被告人、重庆王女士表示会继续申请再审,原告、职业打假人邵某某则因王女士指责其“敲诈勒索”,已向法院递交诉讼材料,起诉王女士诽谤。4月23日,媒体曝出有重庆江北区业主爆料,自家地址被邵某某冒用,他向法院提供的是虚假地址。
前情提要的信息庞杂,邵某某的个人背景是无业人员,偶尔跑跑外卖,多数时间是作职业打假人,尤其紧盯重庆地区,当地许多小作坊、副食店、小超市都被他起诉过,他曾多次撤诉,或拒不出庭被判决自动撤诉。据这些动向可推测,不排除他与被告达成拿钱消灾的私人协定,邵某某熟知重庆法院知假买假案的处理流程。
在曝出虚构地址这一关键信息之前,舆论对邵某某“知假买假”的争议,集中在两点:一是邵某某个人打假应不应该得到法律支持,二是个体商户女士掉到职业打假人挖的坑里,被判赔巨款冤不冤。许多人认为邵某某用合法手段降维打击个体户,虽然胜之不武,但除了同情王女士,似乎也认为她是咎由自取。
邵某某虚构地址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露了职业打假人的操作模式,涉及到职业打假人将重庆视作“乐土”的地方司法因素。简言之,伪造重庆地址作为打假人的住址,是为了制造管辖连接点,巩固管辖权的闭环,将知假买假案锚定在重庆地区,因为该地法院不论是不是职业打假人,都习惯于支持他们的诉请。
整体上看,我国司法对职业打假人的态度经历了“蜜月期”与“分手期”两大阶段。现在的总体情况是,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而后索赔的营利模式得不到法院支持,职业打假人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而有网友称,重庆司法惯例对于职业打假人仍有支持力度,这一次的判决也证明这一点。
以职业打假人的精明头脑及敏锐嗅觉,当然会找最有利于他们的司法领地。面对欺负弱小的指责,邵某某强硬回应:他即使不道德但合法。可捏造重庆地址这事曝光,邵某某聪明反被聪明误,暴露了自己的“硬伤”。
这一曝光想必也让当地法院感觉尴尬。对个体商户成为职业打假人的“猎物”,判赔5万巨额赔偿,客观上的社会影响很不好。舆论都认为王女士掉进邵某某精心设计的法律陷阱,比如他说扣肉好吃,所以回购,即使150份明显超出合理消费范围。而且扣肉本身没过期没变质,没有质量问题,法院罚十倍算不算夸张?
此外,法律没有区别职业打假的对象已经从大企业降格为小商贩,过去那种针对制假售假企业“退一罚十”的赔偿义务,同样地让个体户承担,是否合理?法律的公平公正又要如何体现呢?王女士在被职业打假人降维打击,被法院判决败诉后仍不服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也是争取司法重新权衡的机会。
由职业打假人“开球”的知假买假案,看似王女士已经无法挽回,现在出现了邵某某虚构重庆地址,其试图锁定管辖的职业算计被粉碎,重庆某法院其实相当尴尬,眼看这“球”滚到了法官脚下。是硬着头皮,无视明显的司法漏洞,顺着职业打击人的营利模式踢下去?还是从职业打假人的下层设计中挣脱,维护司法尊严?
退一步说,即使管辖异议需要在举证期间提出,超过举证期间视为接受该法院管辖,不过职业打假人如此明目张胆地违规建立管辖连接点,判决到底算是有问题还是只算瑕疵,法官、法院甚至上级法院恐怕都已经不能坐视不管了。王女士申请再审,加之有了邵某某虚构地址的进展,这件争论激烈的案件重新站在某个起点上。
最后多说一句是,职业打假人在企业那已经很难找到空间,没有胜算,现在他们将合理利用法律的矛头指向个体户,令他们的道德形象一落千丈,他们从提高商品质量的“啄木鸟”,背上了欺辱弱者的不道德标签。知假买假在残存的地区寻求很可能是无辜的“猎物”,这是不对称的所谓打假模式,司法理应给出有公信力的判决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