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时候的那种真实与富有冲击力的情感体验,或许正是无数的登山运动爱好者一次次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登绝壁的动力。
作为地球的屋脊,珠峰绝顶直到1953才出现人类首次登顶的记录,虽然在此之后无数人一次次地站在了世界的屋脊,但这当中失败者与丧命者也比比皆是。
作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脉,攀登珠峰的困难其实并不单单只来自于海拔上的挑战。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珠峰因受到东南亚季风与印度洋季风的影响,使得攀登珠峰是的气候条件复杂程度远远高过世界上其他一些高峰。
除了窗口期以外的任何时间想要攀登珠峰几乎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是如此复杂且困难的气候登山条件,每年依然有无数的人尝试着站上这个世界的最高处,甚至还有人挑战人类的极限,尝试不带氧气攀登珠峰。
或许登山运动早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在登顶成功那一刻给人所带来的的体验冲击,而其本身不容忽视的危险性造就了其所谓的“严肃性”的目的。
而这种“严肃性”的目的,恰好便是让那些不甘于平凡中的一些人为之兴奋的特点。
第一个无氧气登上珠峰的女性
1998年5月22日,美国女登山家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在珠峰北坡海拔8000米处倒下。
而她在这里一倒就是整整九年,成为了此间许多从珠峰北坡上山的登山家们都会遇见的一个尸体路标,被人称作“睡美人”。
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并非是一个失败者,她在倒下之前创造了“第一个无氧气瓶登顶珠峰的女人”的世界纪录。
只是上天并不会因为这项纪录而表现出宽容,最终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倒在了下山的途中。
1958年,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夫生于美国夏威夷。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父亲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
在其父亲的影响之下,还未成年之前,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就已经成功地挑战了美洲的许多著名的山脉。
后来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与同样是登山爱好者的谢尔盖结为夫妇。两人结婚以后挑战了全世界许多著名的登山项目。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珠峰。
作为职业登山家,不断地挑战登山项目中的新高度是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与丈夫的毕生追求。
而当世界的屋脊珠峰已经被两人从南北两条上山路线征服之后,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又萌生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要尝试不带氧气登山珠峰。
虽然这项挑战早在1978年意大利登山家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就已经完成了这项壮举,并且在此之后也有不少登山家们接二连三地不携带氧气瓶登山珠峰,但是这其中却没有一个是女性。
正是因为这样才给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但事实上作为女性想要通过不携带氧气的方式登上珠峰,远比男性要难很多。
因为在超高海拔时,女性身体机能维系时所依靠的氧气量是要高于男性的,加上女性本身在体能上先天就要弱于男性,这就导致女性的登山效率是要略低于男性的。
虽然差距不大,但是在每分每秒都可能致命的珠峰上,这点差距便成为了人类力量不可逾越的鸿沟。
1998年5月,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与丈夫谢尔盖抓住了这年的窗口期,从喜马拉雅山北坡开始攀登珠峰。
之所以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与丈夫选择山势陡峭的北坡而不是地势相对平缓的南坡,就是因为北坡线路整体要比南坡线路效率更高。
想要不携带氧气登山珠峰,那么就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在还未造成永久性缺氧后遗症和肺部水肿之前登顶并返回大本营。
在经过了此前无数次的适应性攀登与冲顶尝试之后,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在这年的5月22日这天向海拔8848的人类极限发起了冲击,终于在当天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完成了壮举,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不带氧气瓶成功登顶的女性。
回程时遇难
当时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丈夫谢尔盖,作为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向导,陪伴其登到了北坡传统路线的C3营地。
因为自己没有挑战任务,为了节约资源便在C3营地附近等待自己的妻子归来,如果中间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也可以及时发起营救。
当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登上了海拔8848的珠峰顶上之时,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在对讲机中向自己的丈夫分享了自己的喜悦。
但也就在这时,丈夫谢尔盖看到了珠峰上最为美丽也是最为危险的景色“旗云”。这意味着很快就会有气候变化,要及时下山。
于是按照与丈夫的之前的计划,丈夫会将氧气预留在海拔8300的C3营地,然后退回海拔7790的C2营地,如果气候条件允许变回在这里等待妻子,不然则继续退回到7028的C1营地。
可是在着急下山的过程中,本就已经处于极度缺氧状态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却走错了路,并没有按照自己来时既定的撤离路线找到丈夫为自己预留的氧气。而且无线电设备也出现了故障。
弗兰西丝·阿森蒂夫情急之下选择直接穿过了8300的C3营地,企图到位于海拔7790的C2营地在做调整。
但是,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因为缺氧与体温流失倒在了海拔8000米的雪地之中。
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危险气象的标志,但是一些还在登顶途中的登山家们依旧想要尝试在气候发生恶劣变化之前抓住最后登顶的时间。
这些人中就包括英国登山家伊恩·伍德尔和女友凯西·欧道德。
5月24日当二人从7790的C2营地出发,行进到海拔8000米的地方时遇见了倒在雪地之中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
此时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身体出现了缺氧与冻伤的标志性体征,意识也已经模糊。
伊恩·伍德尔试图扶起弗兰西丝,对着她大吼:“你想活下去,就要战斗!”但是此时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似乎已经失去了意识,并不能对伊恩的话作出反应。
看着已经进入弥留之际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不忍就这样离她而去,于是在原地陪了弗兰西丝·阿森蒂夫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一个小时后气候再度发生变化,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尝试想要尝试抓住最后的机会登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还告诉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但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此时再试图登顶风险已经陡然增加了许多,加上对于目睹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刺激,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最终不得不放弃登顶的打算,转而选择回撤。
在撤回的途中,气候骤变,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加快了回撤的脚步,而再次路过弗兰西丝·阿森蒂夫那里的时候,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已经永远的沉睡在冰雪之中。
来不及向弗兰西丝·阿森蒂夫表示一丝哀悼,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只能是拼了命地往回撤。
伴着暴风雪的侵袭,当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两人撤回到前进营地的时候已经是疲于奔命的状态了。
跌跌撞撞的两人此时并不能冒着暴风雪往大本营撤,只能是在前进营地这里暂避风暴。
而在这时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遇到了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丈夫谢尔盖。
而当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将他们与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相遇的经历告诉了对方时,对方立刻拿上氧气不顾天气的恶劣再次向着珠峰前进。
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本想阻止谢尔盖,但是此时的两人已经筋疲力尽,所能做的也只是原地休息等待气候变得好一些后,撤回大本营。
最后,伊恩·伍德尔和凯西·欧道德终于安全地撤回了珠峰大本营,但是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丈夫谢尔盖却再也没有回来。
直到第二年,人们发现了谢尔盖的尸体,谢尔盖或许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知道,其实他已经离自己的妻子很近了。他的尸体被发现的地方就在妻子尸体的不远处。
珠峰上的“睡美人”
于是就这样,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与丈夫谢尔盖离开了人世。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因为逝世的时候身着紫色的冲锋衣,因此倒在C3营地下方的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被人称作“珠峰睡美人”。
在此后整整九年的时间里面,无数的登山者途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遗体所在的地方都会驻足纪念一番。
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尝试将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带回来。因为在海拔8000米的高峰之上,即便是携带氧气,登山者们都是步履维艰,并且充满了危险和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没人敢尝试这样做。
直到9年之后,有一个登山家发起了一个名为“珠峰之旅”的活动,找到了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遗体并且为它做了一个简单的安葬仪式。
这个人正是当年的伊恩·伍德尔。
安息
当年伊恩·伍德尔与凯西·欧道德在离开之后一直都觉得对于弗兰西丝·阿森蒂夫怀有愧疚之情。
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伊恩·伍德尔最终决定找到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遗体并将其安葬。
2007年,伊恩·伍德尔与同伴一道将在珠峰冰冻了9年之久的弗兰西丝·阿森蒂夫救了起来。
安葬在了雪地里面的一处隐秘之地,并用美国国旗将其包裹。离开时伊恩·伍德尔还在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身边放置了一个小熊,这是弗兰西丝·阿森蒂夫与谢尔盖的儿子的心爱之物,也是这一次他们带上山来的唯一一件悼念之物。
虽然所谓对弗兰西丝·阿森蒂夫的安葬也只是将其遗体挪到了另一个位置,将其暴露遗容覆盖了起来,但这也算是伊恩·伍德尔对于弗兰西丝·阿森蒂夫唯一能做的一点点事情了吧!
相比较于弗兰西丝·阿森蒂,他的丈夫谢尔盖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由于谢尔盖的遗体在一处冰缝之内,尽管人们有过想要将其遗体交出的想法,但是最终却因为条件的原因不得不放弃。
于是希尔盖则只能是永远的以生命最后时刻所保持的姿态永远地被冰封在这座圣山之中。
珠峰上的遇难者
从1896年开始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地有1584名登山运动者相继登攀登珠峰,其中有395位中外探险者遇难。
而珠峰上遇难的实际人数或许比统计的还有略多一些,实际死亡率约为14.8%左右。而仅就2004年到2013死亡人数就多达189人,而这189人中有120人的遗体至今还在珠峰之上。
恐怖的遇难者数字并没有能够阻止人们攀登珠峰的热情。
无数的职业登山家与普通的爱好者们争相进入这个空气稀薄地带,能否成功除了个人拼搏之外也充满了运气的成分。
那些能够成功登顶并安全返回的人固然是成功的,但那些倒在登山路上的人们同样也值得人们永久地怀念。
或许正是有着这样一个个勇于挑战人类极限的先驱们,才有了人类一次又一次所创造的奇迹。因此对于这些勇敢的攀登者们,无论成败都应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
但是珠峰作为地球宝贵的自然遗产,其开发的脚步也应当有所减缓。
由于大量的登山者涌入,珠峰的气候条件也在逐步地更加恶劣,每年的窗口期变得极短。
所以如今攀登珠峰的技术条件有所加强,但是每年因为登山而丧生的人数却是有增无减。因此对于攀登珠峰,还是希望人们能够理性对待,即便是条件允许也该放慢一些对大自然的征服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