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接湖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地水系。
独特的地域环境,决定了湖南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都说“半部近代史,一群湖南人”,这话实是不假。在近现代百余年间,中国年年军阀混战,战乱不断,外强入侵,中华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多难之秋,一大批湖南人不畏生死,敢于冒险,挺身而出,成就了“湘省士风,云兴雷奋”、“举世无出其右”的景象。在共和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湘籍占有202位,其中元帅3位、大将6位、上将19位;抗美援朝5位司令员全都是湘籍将帅。
论牺牲之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湖南人舍身殉国,前赴后继,作出了巨大牺牲。最为悲壮的是,湖南平江一个当时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城,从1921年到1949年,全县先后有23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1000多名。
今天我们要说的老共产党员江渭清将军,就是从平江这块红色热土上走出来的老革命家,他16岁参加革命,历经无数次战斗,曾8次负伤,可谓是九死一生。他参加过著名的秋收起义、平江起义,他还是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幸存将领。
建国后,江渭清虽然没有军衔,但他的成就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些军衔获得者,甚至更大,他担任过江苏和江西两个大省的省委书记、中顾委员会委员,官至正部级。他还是毛主席力保的重要领导人,也是敢在主席面前讲真话的省委书记。那么,在他的一生中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1910年11月16日,江渭清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秀水乡余家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谋生,他很小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和打短工,受尽了欺凌和压榨,深知基层贫苦百姓的疾苦,并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推翻这个不公平的社会。
1926年,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湖南工农运动如火如荼,革命的火种迅速蔓延到了平江。在这种背景下,年仅16岁的江渭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为全体劳苦大众谋求幸福。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后,汪精卫又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进行大肆屠杀,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大革命被宣告彻底失败,江渭清也转入地下工作,加入平江游击队。
为了建立共产党自己的队伍,用武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江渭清也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起义之中。1928年,他又参加了彭德怀元帅领导的平江起义。到1931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平江保卫队大队政委了。
之后,江渭清历任湘鄂赣红军独立师政委、红16军第七师团政委、独立二师四团政委,红18军48师团政委,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由此可见,江渭清的资历之深,参加革命之早了。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北上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江渭清没有参加长征,而是奉命留守湘鄂赣边,担任平江中心县委书记兼边区政委,湘鄂赣苏维埃驻湖北代表团主任,中共鄂东南县委书记,中共西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湘鄂赣军区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湘鄂赣边坚持了及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下设四个支队,江渭清担任第一支队参谋长,率部奋战在江苏大地、长江两岸,打击日本侵略者。随后,他又担任新四军18旅旅长、16旅政委和苏南区党委书记、率部在高淳、当涂、漂水边界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给予了日伪军狠狠打击。
1941年,江渭清出任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随部奉命北撤时,遭遇到了敌人的重兵伏击。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和纵队司令员傅秋涛奋死拼杀,可第一纵队在突出重围时,仅剩下了30多人。这次战斗中,9000多人的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差不多全军覆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2年,脱离险境后的江渭清担任了16旅政委、苏皖区党委书记、苏南行政公署主任,继续率部开展对日作战。1945年,他出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率部参加了天目山战役、攻占金坛、高淳等重大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江渭清担任华中野战军6纵队政委,与司令员王必成成为最佳“搭档,在华中地区大放异彩。其先后参与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战斗。
1949年,江渭清出任第三野战军8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血雨腥风的战火洗礼下,江渭清的性格变得更加的刚强和成熟,他也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和优秀的政工领导人。在每次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多年的战斗磨练,在他的身上留下了8处伤疤,但这对于他来说,这些伤疤都是无上的荣耀。
渡江战役之后,解放军一举占领了蒋介石的老巢南京。富有地方工作经验的江渭清奉命接管南京,出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由此,离开了他战斗20多年的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开展地方政权的建立和恢复工作。
1952年,江苏省恢复建制后,江渭清担任了江苏省第二书记、中共华东局委员。当时的江苏各项规章制度都不完善,人民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为了重新恢复和发展江苏省的经济,他常常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情况,与工人一同奋战在工作一线。他主抓人民政权,以及农业、工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方案、预案,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工作热情。
1956年,时年46岁的江渭清出任江苏省第一书记、兼江苏军区第一政委、南京军区第三政委、代理第一政委,江苏省政协主席、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等职。他在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的岗位上工作了13年之久,为江苏的社会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江渭清热爱江苏就像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在这块土地上,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严寒中,他进入农民家中送去温暖;在炎热的盛夏,他来到高温的车间,送去清凉,深受江苏人民的喜爱和尊敬,被亲切地称为“江苏人民的好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2月,毛主席南下调查到达杭州时,他把六大区书记和华东各省、市委书记聚到一起,听取关于大食堂的问题,正当大家都侃侃而谈地夸耀大食堂有多好时,唯独江渭清一言不发。当毛主席发现这一情况后,便询问他的意见。
江渭清便如实地将大食堂的弊端,都一一告诉了毛主席。主席听完后,立即派人大量调查,果不其然,与江渭清所说的情况一样。随后,毛主席便下令撤销了大食堂,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动乱年代,江渭清也受到了冲击,毛主席特意安排飞机将其接到北京,力保他。
1974年,64岁的江渭清仍然老骥伏枥,担任了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在主政江西期间,面对“文革”而变得混乱不堪的全省经济状况,他及时提出“要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下决心抓好工农业的整顿把经济搞上去。”
鉴于浙赣铁路连续17个月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他决定以南昌铁路局作为江西全面整顿的试点,调整领导班子,平反冤假错案,严厉打击制造事故,煽动停工停产、哄抢与盗窃铁路物资的犯罪分子等措施,使得江西铁路运输混乱状况,得到了根本扭转。自此,南昌铁路局超额完了运输任务,整个铁路运输线畅通无阻,安全正点。
随后,江渭清又开始整顿农业生产。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为了整顿农业,他提出了许多创新之举,他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提出“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大力兴修水利,改善排灌、改善品种,改善耕种制度,实行科学种田,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秩序,扭转了生产下降局面。
在抓工业生产时,面对过去基本建设摊子大,资金不足,许多项目长期不完工交付使用的情况,他下决心停下一批,保一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确保了37个重点项目,使江西的工业生产秩序,劳动纪律开始出现转机。
使受到破坏的国民经济重新出现上扬势头,全省工业、农业总生产值增长10.2%,国民收入增长9.9%,财政收入增长19.5,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深受江西人民的爱戴,被称之为“江西人民的大恩人”。
1987年,江渭清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继续发挥余热,直至2000年6月16日病逝于南京,享年91岁。
江渭清,这位从湖南热土上走出来的农民儿子,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江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他不畏艰辛、敢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也将被人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