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搭帐篷,就是在去搭帐篷的路上。在这个不方便出远门的五一小长假,越来越多“渴望自由的灵魂”将目光投向露营。
对于旅游行业,疫情难题依旧难解,防控政策对全国范围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家文旅部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据测算,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
在市场持续疲软的大背景下,国内“精致露营”风潮则继续保持高热度,逆势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主流。在长三角地区,露营同样火爆。多地近日晒出的五一期间旅游行业成绩单中,“露营”成为高频关键词。
露营能否为困境中的旅游行业带来救赎?露营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各地主动拥抱“帐篷经济”
露营有多火,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携程露营旅行订单较清明假期增长了5倍,4月站内相关关键词的日均搜索量环比增长约一倍;在“去哪儿”平台,露营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可以露营的公园门票销量同比涨幅超五成。
与居高不下的热度相呼应,露营近年来业已成为旅游行业的一大新风口,“帐篷经济”应运而生。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4.6万家露营相关企业,其中48%的企业成立于1年内。
长三角多地政府部门对于露营大多也都抱持开放和支持的态度,甚至主动打出“露营牌”,将之视作提振当地旅游产业的新抓手:比如,在浙江,“丽水发布”在五一假期连续多日发布文章,推介青田、龙泉、庆元等地的露营场地;在江苏,南京钟山、淮安白马湖等旅游景区也在长假期间推出了专门的露营项目。目前有近60个营地的湖州市,更是于去年10月相继出台《湖州市露营营地景区化建设和服务标准》《湖州市露营营地景区化安全防范指南》等4个文件,对露营营地的建设标准、安全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站在地方的立场上,从经济角度出发,对于‘帐篷经济’的追逐并不难理解。”耿旭是一名露营类自媒体从业人员,长三角地区的大小露营营地去过不少。他认为,相较于传统旅游风景区建设,露营营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小、风险低,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也更为友好:“更重要的是,露营未来想象空间巨大。靠小投入撬动大人气,这笔账怎么算都划得来。”
门前搭帐篷成为民宿的“标配”
不仅地方政府对露营“上头”,旅游行业内,露营也被当作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
背靠莫干山的旅游资源,民宿一度是浙江德清县旅游行业的一张王牌。然而,近年来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德清民宿的生意大不如前。近年来露营兴起后,嗅觉敏锐的民宿老板们也纷纷开始“借力”这一新事物。
坐拥45间客房和近300亩的土地,徐萍经营的民宿在德清当地规模不小。徐萍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假期,她的民宿整体营业额虽略有下滑,但入住率依旧可观。考虑到当下疫情防控态势,外地游客出行不便,入住民宿的游客以浙江人居多,这样的成绩还算是可以接受。
2020年,徐萍就开始试水露营。她从自家民宿中辟出一块近7000平方米的绿地作为露营场地,又聘请了专业团队负责打理和运营。两年下来,效果不错,已然成为她招徕游客的一块招牌:“客人还是很愿意尝鲜的。虽然晚上未必睡在帐篷里,但是坐在营地的天幕下喝喝咖啡、吃吃烧烤,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不知从何时起,露营俨然成为德清民宿行业的“标配”。徐萍说,如今在德清,民宿无论规模大小,门前的草坪上总要支上帐篷、搭起天幕,直白地向游客宣示:我们家能露营。
“以前大家总是抱怨民宿没啥可玩的,而引入露营,就给了游客一个额外的选择,丰富了旅游体验。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做民宿生意的,露营本质上是一种业态的补充,不可能成为主业。”徐萍坦言,虽然当下露营肉眼可见地火爆,但是选择民宿的游客,归根结底还是要住客房,而不是住帐篷。
露营只是噱头或附属品?
露营火爆,但真正要把露营当做一门生意,却未必那么好做。
感受到了露营的热度,印捷去年就有意进军露营市场。她不仅找来了投资伙伴,还找到耿旭作为自己项目的“技术顾问”。然而,时至今日,印捷依旧没能真正踏出第一步:“最大的问题就是场地。”
“我们考察了上海市郊和周边城市的很多地方,但最终一个都没能敲定。”印捷说,在寻找场地的过程中,首先遭遇的合规性问题。乡村地区不少土地属基本农田,无法用作商业开发;而露营爱好者在露营过程中往往要使用明火,消防安全方面的审批也存在一定障碍。
大家都知道露营,但是商业模式并不被人看好。即便有一些主打乡村旅游和自然教育的场地对他们的方案表达了兴趣,也只愿意将营地纳入其中作为一个项目,而非独立运营。“很多人并不认为做营地是一门能赚钱的生意。”印捷说。
在考察的过程中,印捷发现,虽然国内露营的热度空前高涨,但是旅游行业内却甚少有专业的露营场地。与德清的情况相似,露营往往被作为一个噱头或者附属品,依附于既有的旅游产品中。
作为印捷的合作伙伴,耿旭并不看好与酒店或是旅游景区的合作。在他看来,这种寄人篱下式的合作,不仅有违自己的初衷,同时亦存在风险:“这样的合作可替代性太强了。普通消费者对于营地的专业性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换言之做营地并没有太高的门槛。所以今天场地方可以包给你来做,明天就可以换别人,或者自己亲自下场。”
露营的“门槛”
300亿元。在谈及露营的自媒体文章中,这个数字一再出现。有分析预测,随着精致露营风潮的兴起,国内露营市场规模将有望于今年达到这一数字。但是在印捷和耿旭看来,露营是真火还是虚火,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耿旭直言,当下旅游消费市场刮起的精致露营风潮,在一些“硬核”的户外爱好者看来,更像是一种cosplay(角色扮演):“微博、小红书和朋友圈里的露营,和户外爱好者的露营是两回事。虽然并不涉及孰高孰低的问题,但确实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专业往往意味着小众,而小众约等于不赚钱。”耿旭说。
既然不分孰高孰低,那么要赚钱,就必然要想办法赚大多数人的钱。然而,恰恰是这一点,让印捷愈发感到信心不足:“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消费者,住帐篷在舒适性、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远不及住传统的酒店。大家虽然乐于尝鲜,但未必会将露营变成一种长期爱好,同时也不会有那么高的需求。”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精致露营”风潮的兴起,最先被带火的是天幕、营地车、蛋卷桌等过去普通消费者并不熟悉的户外装备。相反,露营的场地和自然环境却似乎成了相对次要的问题。这在一些户外爱好者看来多少有些本末倒置,但却确实是当下露营市场的一大趋势。
这种消费倾向,对于作为旅游项目的露营,却并非好事。“既然有一块能搭帐篷的绿地就能露营,那么绝大多数人肯定更倾向于在家门口当一个‘公园党’(指在公园绿地上露营野餐的人),而不是自驾几个小时去外地的某个专业营地去搭帐篷。”印捷说。